濤哥說:今天是母親節,母親不僅生養了我們,還教育著我們,對我們成長、成才有重要影響。特發一篇文章談談母親對茅盾的影響,祝母親們節日快樂!母親對胡適的影響也很值得參考,見文章《》
母親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最好的教育也許就是“拼媽”。“她是我的好母親,好老師!”茅盾的母親對茅盾影響就非常地大。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是浙江烏鎮著名中醫陳我如的女兒,自小被送到沒有兒女的姨家生活,跟姨學會了做菜、縫紉等女紅,還跟隨身為老秀才的姨夫讀書寫字,因此自幼知書達理。
14歲時,因為母親得了腦病,陳愛珠回到自己家里接管了家務,將一大家子管理得井井有條,母親對前來探望的姨母感慨道:“現在,我這能夠享幾天清福了。想不到愛珠比我還能干。”
因為管理家務,直到19歲時,陳愛珠才嫁給茅盾的父親沈永錫。沈永錫16歲時中了秀才,思想進步做事務實,婚后不滿意陳愛珠讀過的四書五經等不切實用的書,而讓陳愛珠讀《史鑒節要》、《瀛環志略》等史書。
陳愛珠應該是當時最早接觸世界歷史的現代女性之一,因此思想開明格局開闊。
茅盾5歲時,茅盾父親因為想讓茅盾學習新教材,便讓茅盾母親親自來教他。于是,茅盾母親陳愛珠便挑選了《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作為教材,還根據《史鑒節要》用淺顯文言自編歷史讀本來教茅盾,開啟了茅盾心智和視野,茅盾后來說道:“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茅盾10歲時父親病逝,在遺囑中囑咐茅盾和他弟弟沈澤民學理工,臨終前還常常勉勵他們“大丈夫要以天下為己任”。
茅盾母親則在茅盾父親遺像前,書寫挽聯一付:“幼讀孔孟之言,長學聲光電,憂國憂民,斯人斯疾,奈何此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紅,百身莫贖,從今逝守遺言,管教雙子”,從中可見她的不凡志向及與丈夫的深厚感情。
茅盾父親去世后,茅盾母親希望茅盾做個有志氣的人,希望茅盾能對弟弟起到榜樣作用,“俗語說‘長兄如父’,弟弟將來如何,全在我做個什么榜樣”,因此對茅盾要求極其嚴格,茅盾直到晚年還說:“幼年稟承慈訓而養成之謹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
下課后,如果茅盾沒有及時回家,茅盾母親一定會查問原因。有一天,茅盾回家路上碰到一個同學非得纏著茅盾要和他玩,茅盾不肯他便在后面追,不料自己卻摔了一跤。
于是,這個同學拉著茅盾去和茅盾母親告狀,這時在場的茅盾二姑母說了幾句譏諷茅盾母親的話,茅盾母親便把茅盾拉到房間里拿起戒尺要打。茅盾因為害怕便跑出了家門,后來找了一個看到那個同學自己摔跤的證人去和母親說明情況,茅盾母親聽聞說明后對茅盾說“你的父親若在,不用我……”,然后拉起了跪著準備挨打的茅盾。
小學畢業時,因為茅盾母親認為茅盾父親遺囑是讓茅盾和弟弟學理工搞實業,而讓茅盾就讀了湖州中學而非免費的初級師范。中學畢業后,茅盾母親看到訂閱的上海《申報》上刊登的北大預科招生廣告,便決定讓茅盾去那上學。
但茅盾因為數學較差,便報考了北大預科的第一類文科志愿,得知情況的茅盾母親并沒有怪罪茅盾而是說:“你父親要你學理工是為了振興國家,今天你要學文,也是為了振興國家,目的是一樣的,不能重理輕文。你考文科,我支持你。”
1916年8月,茅盾北大預科畢業時,茅盾母親寫信給茅盾表叔盧學溥請他幫茅盾找工作,但特意聲明不要給找官場和銀行的工作,于是盧學溥便推薦茅盾去了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從讀書、上學到就業,茅盾前面的人生道路基本上都是母親所鋪墊,工作后的茅盾剛開始也一直和母親通信,寄去自己發表的文章或譯文,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茅盾母親曾回信給茅盾希望他安心讀書做學問不要急于賺錢。
茅盾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回家過春節時,茅盾母親問茅盾有女朋友嗎。原來,父母早就給茅盾定過親,女方和茅盾家是世交,茅盾母親對茅盾說:“從前我料想你出了學校后,不過當個小學教員至多中學教員,一個不識字的老婆也還相配;現在你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不過半年,就受重視,今后大概一帆風順,還要做許多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老婆就不相稱了。所以要問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脫媒人去退親,不過對方未必允許,說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為難了”。
茅盾不想讓母親為難,覺得結婚后母親可以教她讀書識字,于是便在第二年春節和定親對象結了婚。結婚第二天,茅盾家才發現新娘只認得個“孔”字和從一到十的數字,且還沒有正式的名字。
于是,茅盾根據自己沈家一輩的排行給妻子取名孔德沚,茅盾母親親自教兒媳識字,后來又送她到女校學習。孔德沚因此讀書明理開闊視野,后來成為中國早期婦女運動等領域的社會活動家,并和茅盾相伴終生,她后來常說:“要不是因為自己有福氣,遇到了這樣一位賢明的婆婆,恐怕這一生就將在愚昧中度過,也不可能建立起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
茅盾家有了孩子后,因為茅盾忙于商務印書館及共產黨的工作,孔德沚忙于婦女運動,茅盾母親便照管著茅盾家的兩個孩子,而沒太有時間再看她一直訂閱的報紙。她經常給孫子講《西游記》,而且還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講述,并經常在門口等外出的茅盾回家。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被通緝的茅盾隱居一段時間后赴日本,并和同行的秦德君產生愛情而同居。1930年4月茅盾回到家后,茅盾母親勸說茅盾早點和秦德君分手,“這個家少不了你的。況且,現在你也正要做事業的時候,糾纏在這種糾葛里面,恐怕今后的路更難走”。
茅盾聽從了母親的意見和秦德君分了手,茅盾母親則回到老家烏鎮定居,每年冬天再到上海過冬。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茅盾母親獨自留在上海,“我這把年紀了,你們這一去千山萬水,我會拖累你們的。你們別管我,只管放心去吧!”
茅盾的妻弟孔令境當時經常去看望她,他在《一位作家的母親——記沈老太太》中寫道:“每次我去的時候,她顯得很興奮的樣子,和我談著許多政治問題。這一點,說起來仿佛不容易使人相信,以六十五歲的高齡,而且是一位鄉鎮中長大的女性,居然有興于政治問題……她平日每日必讀報紙,而且看得非常仔細……她這次來滬以后,問我要書看,我給了她兩本《西行漫記》和《中國的新生》,她看了非常高興,她認為《西行漫記》是他從來所讀的書本中最有意義有興趣的一本書,他說從這這本書中曉得了許多從前所不知道的事情。她大概看得很仔細,后來向我提問了許多我已經不能記憶的瑣事,看完后又把這本書要她的幾位堂侄去看,她說一個青年不看這種書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茅盾母親的堂侄沈德溶也回憶說,當時茅盾母親“她自己訂報紙,每天讀報,還把報上的消息講給我的母親聽,除了報紙外,她還常講她所認識的一些左翼人士的情況給我母親聽,有時我放學回家(那時我在上海光華大學附中畢業后,考入遷上海的東吳大學讀書),也在一旁聽她講。
她常講的有瞿秋白、楊之華、陳獨秀、魯迅等人……她還說蘇聯的情況,講到在蘇聯是工人、農民當家作主,資本家等都已被打倒,沒有人剝削人了。她有時也談到沈澤民……”
1940年3月,茅盾母親回到烏鎮生活,4月17日突然去世,享年66歲。茅盾后來在重慶遇到張治中,“最出乎我意外的是,他向我講起了我的母親,表示哀悼也表示敬佩。他說令堂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也是舊中國的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他怎么會了解我的母親。后來我才知道,原來他讀了另境發表在上海的那篇文章《記一個作家的母親》”。
的確如張治中所言,茅盾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也是舊中國的一位了不起的女性”,這不僅表現在她對茅盾的培養上,也表現在她對茅盾弟弟沈澤民的養育上。
沈澤民原來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讀書,但在離畢業還差半年時決定和同學張聞天去日本半工半讀研究政治。茅盾母親用結婚時娘家的陪嫁錢給了沈澤民一千元,并對茅盾和沈澤民說:“不用你們安慰。我想得開。你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你們父親不死,說不定他也會走這條路。”
后來,沈澤民參加革命,和茅盾一樣成為早期共產黨員,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鄂豫皖蘇區省委書記,但在第五次反“圍剿”時病逝。
茅盾等人怕母親得知消息悲痛便一直隱瞞了消息,直到后來茅盾母親自己在報紙上看到了消息,她對茅盾等人說:“我不會難過的,阿二從小身體單薄,三歲那年得過一場大病,死里逃生,活到了現在,總算還做了一點事情”,還對他們說:“像澤民那樣死是值得的,他總算做了一點對國家有好處的事。只可惜死得太早了一點”。
可茅盾的孩子卻看見茅盾母親有幾次獨自在屋子里流淚,茅盾母親還一直珍藏著沈澤民和妻子的書信。
茅盾母親去世后,茅盾紀念母親的文章雖然不多,但都非常真摯感人。茅盾的兒子韋韜在《消沉中思念親人》中寫道:“祖母去世后,爸爸經常夢見她,然而卻沒有寫過一篇悼念祖母的文章。為什么爸爸手中的筆會突然變得猶豫了?因為爸爸覺得,短短的一篇悼念文章遠不能把祖母偉大的形象完整地介紹出來,他要尋找一種更完美的方法,他要把祖母作為中國的理想女性的化身寫進自己的小說中去。兩年之后,爸爸創作了《霜葉紅于二月花》,書中的女主人公張婉卿是舊中國的一位高尚、完美、有遠見卓識的女性,這位婉小姐便是爸爸心目中祖母形象的再現。”
1970年母親三十周年忌辰時, 茅盾寫了“文革”以來的第一篇作品《七律》詠贊母親:“鄉黨群稱女丈夫, 含辛茹苦撫雙雛。力排眾議遵遺囑, 敢犯家規走險途。午夜短檠憂國是, 秋風落葉哭黃壚。平生意氣多自許, 不教兒曹作陋儒。”
在自己八十壽辰時,茅盾又寫了一首《八十自述》:“昔我少也孤, 慈母兼父職。管教雖從嚴, 母心常戚戚。兒幼偶游戲, 何忍便撲責。旁人冷言語, 謂此乃姑息。眾口可鑠金, 母心亦稍惑。沉思忽展顏, 我自有準則。大節貴不虧, 小德許出入。課兒攻詩史, 歲終勤考績”。
孔令境的妻子金韻琴在《茅盾晚年談話錄》中則記錄茅盾夢見母親后所言:“‘昨晚我夢見了母親。’他告訴我說:‘那是母親年輕時的情景……我懷念她——她是我的好母親,好老師!昨晚我老是想:要是我不去新疆,母親也許不會死。他死得時候在故鄉烏鎮,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病了沒有人好好照顧,也沒有留下半句遺言,我,我……’雁姐夫的話語有些梗咽,說不下去了。”
1984年,烏鎮當地政府撥款重修了茅盾母親墓,并為她樹立了一塊墓碑,墓碑正面刻著“沈太夫人陳愛珠之墓”,墓碑后面則刻著茅盾1970年寫的那首詠贊母親的《七律》。
的確,如韋韜所言:“祖母在爸爸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偉大的,是他一生中最敬最愛的人。倘若爸爸沒有這樣一位母親,也許中國就不會有作家茅盾”,沒有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也便不會有茅盾。茅盾的母親值得今天的我們紀念,她的通情達理、嚴而有慈的教育方式也值得我們家長學習。
(本文發于《同舟共進》雜志2021年第6期)
今天晚上,濤哥俺將與《夾縫中的總督:曾國藩的五次生死局》作者鞠海一起直播對談:原來你是這樣的曾國藩,歡迎大家預約觀看:
濤哥俺新書《浩蕩七十年:大清衰亡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日前出版,這是第一本全面立體真實書寫中國早期現代化、以人物為脈絡的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本書內容嚴謹史料豐富,論證充分文史融合,觀點獨特語言生動,眾多名家推薦,注重突出經世致用、大變局、現代化,有較強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入選當當中國歷史好評榜、熱賣榜(點下方圖片即可在當當購買):
最新熱文推薦:
觀文化萬象,聽時代濤聲
有思想、有態度、有品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