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夕,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甘家村的童伴媽媽陳旭珍拿出了珍藏的信件。她再次想起2018年的那個午后,作為當地首批童伴媽媽,她帶著記事本上門家訪,“他一看到我就躲到老人身后,不敢說話,可那時他已經9歲了。”
受益兒童小石頭于2024年寫給童伴媽媽陳旭珍的信
Part.01
童伴媽媽,照亮“隱形”孩子成長之路
2018年5月,陳旭珍成為童伴媽媽的一員,除了在童伴之家開展各式活動之外,她還會通過定期家訪在村落深處“挖掘”不被關注的孩子,其中改變最顯著的是小石頭(化名)。
“由于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他常常被其他孩子嘲笑,也許是為了保護他,老人們也不支持他出門玩耍。我第一次看見他時,他就躲起來了,一個人在房間里玩玩具,”提起初見小石頭,陳旭珍依舊哽咽了,“我對老人說,把孩子送到童伴之家來。”
童伴媽媽陳旭珍與小石頭
陳旭珍鼓勵童伴之家的孩子們互相依靠、彼此支持,在持續的集體活動中,沉默的小石頭逐漸展露天賦:他帶動其他孩子充分利用童伴之家配備的圖書角進行閱讀,成績穩步提升的他也有了更多信心,逐漸從“小透明”成為學校里受人崇拜的“學霸明星”。
童伴媽媽陳旭珍陪小石頭完成作業
年復一年的陪伴下,小石頭稱呼陳旭珍為“愛心媽媽”:她參加石頭的家長會,將他的情況同步給遠方的母親;當小石頭遇到情緒困境時,陳旭珍并不貿然勸說或行動,而是聯系了一名心理咨詢師,“那天,老師帶他用沙盤說出心理話,釋放壓力,離開的時候,他走路都一蹦一跳的。”
陳旭珍希望小石頭不是個例,她努力守護更多孩子:與奶奶相依為命的小軍(化名)不愿早早外出打工,他向最信任的童伴媽媽傾訴,得知此事,她勸說監護人,終于圓了小軍的當兵夢。小軍穿上軍裝,遠赴西藏2年,每月的“手機自由”時間都會聯系陳旭珍,互道想念。
孩子們在童伴之家做手工
陳旭珍不僅在兒童身上發力,也“卷”家長,“現在鄉村有很多就業機會,我會勸說家長們返鄉就業創業,很多家長也愿意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返鄉;除此之外,我也提醒家長少玩手機、少搓麻將,多花心思陪孩子,”她笑著說,“我是真的很愛這些孩子,很愛童伴媽媽這份職業。”
Part.02
愛與包容,賦予孩子成長翅膀
和陳旭珍一樣,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丹陽社區童伴媽媽王雪飛也深深地熱愛這份工作,“三年來,我收獲了孩子們的信任和依賴,提升了溝通與兒童服務專業能力,更深刻體會了這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童伴媽媽王雪飛帶孩子們進行戶外繪畫活動
作為特殊兒童的小鑫(化名),即便已經14歲,但社會化程度依舊不高,即便簡單的問候也難以說清,面對無奈的小鑫媽媽和容易被誤解和排斥的小鑫,王雪飛決定做點什么。
一方面,她和童伴之家的其他孩子交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小鑫的特殊情況,講解如何與小鑫好好相處。她希望,童伴之家真的能成為一個包容和理解的大家庭;另一方面,她頻繁入戶,帶著小鑫搭積木、看繪本,增強他對自己的信任感,也在耐心引導中幫助他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童伴媽媽王雪飛陪伴小鑫畫畫
王雪飛清晰地記得那日,小鑫獨自一人跑到童伴之家活動室,小臉紅撲撲的對她說:“玩……玩!”他第一次獨立出門,卻能精準地找到童伴之家的位置、準確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如今,小鑫不僅成為童伴之家的開心果,擁有很多伙伴,還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減輕母親負擔,“他的純真、善良和成長,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份真誠的付出,都能讓孩子心中開出絢爛的花朵。”
童伴媽媽王雪飛與孩子一起做手工
Part.03
一個人,一個家,一條紐帶
在童伴媽媽項目中,有千千萬萬個“陳旭珍、王雪飛”,她們懷揣一顆愛心,積極參與各類培訓,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將專業應用于實踐,切實地改變一個孩子、拉起一個家庭、種下一片希望。10年來,1883名童伴媽媽讓14省150縣1883村的近90萬名兒童受益,確保兒童福利服務遞送到“最后一公里”。
值此母親節,致敬每一位奮斗在一線的童伴媽媽,感謝你們駐守在童伴之家,為每一個孩子送出笑臉和擁抱;感謝你們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空墨的簽字筆和磨損的記事本是為孩子而努力的憑證;感謝你們相信堅持和改變的力量,為孩子的成長護航。
祝愿天下每一位媽媽:母親節快樂,你們辛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