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迎來一批來自波蘭的入境游客。這批波蘭旅游團成員為近60位中老年游客,他們帶著好奇的目光走進場館,參觀攝影展覽、體驗傳統文化、采購非遺文創。
“羊毫是由羊身上的胡須、腋下及尾巴等部位上的毛制成,狼毫主要由黃鼠狼的尾毛制成,我們現在用的兼毫則是羊毫和狼毫組成。團扇則象征著團圓和美滿……”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市群藝館書法指導老師為他們介紹“文房四寶”,以及書法的特點和方法,并請各位游客自選“友誼”的“友”字或“波蘭”的“蘭”字,在書法老師和志愿者的指導下,游客們紛紛在彩色卡紙團扇上寫下漢字,切身體會中國傳統書法的藝術魅力。“Amazing!”這是游客們對中國書法的第一感受。
在場館工作人員和文化志愿者的陪同下, 這群波蘭游客還參觀了新展《環行的人》,了解中國普通民眾視角下拍攝的精美作品。策展人陸寅蘭告訴他們,這個展覽都是一個個平凡中國人拍攝的身邊的平凡人、平凡事,游客們看得十分認真,有的游客還不停地拍攝著自己感興趣的照片,照片背后的故事也讓他們感動。
最后,旅行團一行在場館參觀和欣賞了“遇見”海派非遺集市,包括喬家柵糕點制作、烏泥涇(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剪紙、金石傳拓技藝、茶藝等項目,并采購非遺文創。大家在非遺攤位前品嘗中國茶,做拓印,詢問這些非遺和文創的由來,“中國茶和日本茶有什么區別?”“這個球(蹴鞠繡球)是做什么用的?”“這個食品是用什么做的?”一切都讓他們感到新奇,頓時化身“好奇寶寶”。有的游客雖然語言不通,但也很努力地通過比比劃劃進行溝通,了解這些非遺文創產品。精致的手工藝及其蘊含的文化,讓他們贊嘆不已。不少游客都購買了文創產品帶回去。他們對熱情好客的中國人也十分感激,臨走之前,有些游客還拉著在場的工作人員一起合影留念。上海非遺的精湛技藝及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讓他們稱贊不已,表示還將推薦給親朋好友欣賞。
這是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首次嘗試聯動在線旅游平臺、旅行社開展入境游體驗,旨在支持本市旅游企業創新旅游供給、開拓旅游市場、吸引城市流量、促進旅游消費。“我們將利用好文化館的優勢資源,以全新視角講述中國故事、上演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讓全球入境游客更好地體驗上海,從文化館這個入口了解更多中華優秀文化,成為國際文化傳播的橋梁。”市群藝館館長吳鵬宏表示。據悉,之后還將繼續聯動相關旅行社,為更多外籍游客做好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務。
原標題:《Amazing!上海市群藝館首次向境外游客開放》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吳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