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限制馬力這件事,我是怎么看的呢?前段時間,我聊了不少小米車禍相關的話題,很多網友希望我談談這件事。事情是這樣的:小米在系統升級后,對旗下車型 1500 匹馬力進行了限制,用戶需滿足特定條件解鎖,才能使用 1500 匹馬力;否則,小米 SU7 ultra 這臺車就只能使用 900 匹馬力。這一舉措引發了許多已購車車主的不滿 —— 此前宣傳的是 1500 匹馬力,現在達不到條件就只能用 900 匹,換誰都不樂意。反過來想,如果我是小米 SU7 ultra 車主,能不能先按 900 匹馬力的價格購車,等滿足條件能解鎖時,再補上剩下的錢?1500 匹馬力版本賣 50 多萬,900 匹馬力對應 30 萬左右,后續解鎖再付 20 萬,這樣行不行?
小米就此事進行了致歉。但自前段時間小米車禍事件后,小米的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響。其實我一直想問: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大馬力的汽車嗎?在電動車時代,馬力真的那么值錢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給電動車疊加電池,就能輕松提升馬力,這和燃油車完全不同。燃油車能做到 1500 匹馬力確實厲害,但電動車做到這一點,真的值得驚嘆嗎?其他車企做不出來嗎?顯然不是。比亞迪漢能做到 1000 匹馬力,只要再疊加電機、電池等部件,提升馬力并不難,其他車企如果想做,同樣可以實現。
作為開車的人都清楚,一輛車最重要的是平衡,尤其是家用車。家用性能車和賽道車的追求不同,家用性能車也要兼顧馬力、剎車、底盤調校等方面的平衡。關于小米 SU7 ultra 的具體表現,可以去網上看看專業車手的評價,我并非這方面的專家就不多說了。但我始終認為,社會不需要這么多大馬力的車。最近,大馬力車型引發了不少車禍,很多車企也在反思。比如,不少車企修改了智駕系統的名稱,比亞迪的 “天神之眼” 也進行了改名。這是因為近期智能駕駛事故頻發,車企意識到,必須明確告知消費者,這是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而非無人駕駛系統,避免消費者產生誤解。宣傳時不能一味強調 “智駕”,容易讓消費者混淆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的概念。哪怕是華為問界,也只是智能輔助駕駛,無法實現 100% 無人駕駛,只是表現相對出色而已。車企能認識到這點并改名,是個好現象。
回到馬力這件事,車企必須加以限制,不能為了噱頭、銷量盲目疊加馬力,破壞車輛性能平衡。而且,現在很多電動車搞了不少華而不實的配置。就像小米 SU7 ultra,前臉的挖孔設計就被車主指出存在問題。中國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性能穩定、質量可靠,能像豐田車那樣經久耐用的車型。
那么,當下電動車最大的痛點是什么?是馬力不足嗎?是沒有車載冰箱嗎?是沙發不夠軟嗎?都不是。電動車的三大核心痛點在于:充電速度慢、存在起火隱患、智能輔助駕駛安全性有待提升。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遠比在車上堆砌冰箱、追求大馬力重要得多。以比亞迪為例,其技術能實現 5 分鐘充電 400 公里,這才是正確的研發方向。但很多車企卻本末倒置,不專注核心技術,只想著把車的外形設計得更炫酷、車漆做得更好看,或者添加冰箱、彩電、大沙發等配置,前排后排都裝上電視。可這些真的有必要嗎?乘客完全可以帶個 iPad 上車。
所以,我想給車企一個忠告:腳踏實地研究三電技術,讓車輛在碰撞后不起火,提升智能輔助駕駛的預警能力,避免消費者誤把智能輔助駕駛當成無人駕駛,做出危險行為,這才是汽車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