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后,青春不變,名字叫做皇后。”
1991年,林夕填寫的這句歌詞中,講述了回歸前的香港,港幣上都會千篇一律印著英國女皇的肖像。
1997年香港回歸后,這個“貴族朋友”真的就和全港人民“揮手拜拜”了,取而代之是紫荊花和香港各個地標的圖案。
如今香港回歸已有28年了,但為何香港依然還在使用港幣,而不是人民幣呢?不少去過香港旅游的內地網友,都感慨:去個香港使用的貨幣都不同,感覺就像出國一樣。
殖民烙印
1840年,英國用炮火轟開了中國國門后的幾十年里,英國分別通過《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香港島、九龍、新界強行劃為了自己的租借地,從此香港淪為了半殖民地。
起初,香港人還在使用銅錢、銀兩進行買賣,但隨著鴉片貿易的猖獗,墨西哥和西班牙的銀元,甚至是印度的盧比大量涌入香港,使得市面上十分混亂,用什么貨幣的人都有。
于是,英國政府為了解決這一混亂的現象,在香港強制推行英鎊。可是,香港的老百姓并不買賬,認為這是英國的洋錢,于是大伙就繼續我行我素起來。
最后,英國政府無奈之下,只能同意“只要是貨幣,都可以在香港流通”,但是記賬的時候還是得采用英鎊。
可是,這樣一來,結算就成了個麻煩事。賬房先生每天噼里啪啦打著算盤,在各種不同貨幣之前不停地換算,有時候匯率變了,還一個不小心記錯了賬。
直到1863年,港英政府鑄造出了第一批香港銀幣,并且在上面印上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
但是,香港老百姓卻認為,把一個外國女人印在銀幣上,相當不吉利,因此在很長時間里,首批港幣很難廣泛推行。
直到1972年,港英政府宣布港幣從此與美元掛鉤,這一招不僅把香港推上國際化,讓香港從70年代起實現了迅速騰飛,但同時還削弱了英國對香港的掌控力,加強了香港和美國的捆綁。
回歸前的擔憂
隨著英國的衰落和中國國際地位的強勢崛起,1984年,我國和英國達成了香港回歸的協議,并且定下了1997年就是回歸的日子。
消息一出,頓時令不少香港人膽戰心驚。
畢竟當時的大陸和香港,仍有很大差距,那時候的香港已經是滿大街都是小汽車,人們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吃著牛排喝著咖啡。
但是,他們一想到大陸人還是一身樸素的的確良,甚至是空調是何物都不知道,萬一回歸后,香港人的生活水平瞬間和大陸統一起來,這樣的日子確實有點無法忍受。
因此,那時候開始,香港就出現了瘋狂的移民潮,加拿大、英國則成為了他們移民的首選之地。
一國兩幣行得通嗎?
香港人畢竟還是離開祖國太久,對祖國的智慧缺乏足夠的認識。
其實,從香港確定回歸時,我國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如何平衡兩地的經濟、文化差距,在確保回歸統一的前提下,如何穩定香港。
梁振英從1988年起,就開始擔任“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秘書長,他回憶起多年來的工作,被人問到最多的問題是:回歸后,我們香港人要用什么貨幣買東西?
當時有人提出,香港回歸后繼續使用港幣,這樣能夠實現香港的社會穩定。但梁振英搖搖頭,說:“這不太現實,政權移交后必然要面臨兩件事,一個是旗幟更換,二就是貨幣統一。”
當時就連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的專家,也曾公開表示過:香港想要繼續使用港幣,不可能,目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同時流通發行兩種貨幣,這不符合經濟學邏輯。
這一盆盆冷水潑下來,使得不少香港人對香港的未來更加沒有信心,畢竟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城市,港幣可是他們的金字招牌啊,港幣如果不復存在了,這不就意味著香港的繁榮又要重頭再來?
然而,國家的決策卻出乎人意料。
最終香港的《基本法》出爐時,全世界都震驚了,因為在第111條中明確規定了:香港不實行外匯管制,港幣仍舊可以自由兌換。
如果強行推行人民幣,香港在國際上的金融地位將會崩塌,相反,繼續保留港幣,不僅能夠維持經濟穩定,還能夠以香港作為支點,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化。
因此,香港回歸后,香港中銀、匯豐、渣打三大銀行繼續發鈔,但每張紙幣背后,必須有等額美元儲備支撐著。
如今,港幣上的“貴族朋友”已經被香港特有的標識所代替,不僅是剔除了殖民時代的烙印,同時更是寓意著港幣屬于香港人民,而非某個貴族。
參考資料: 1、人民網:法制日報: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香港 2、中國新聞網:香港特首談港幣與人民幣:“兩地兩幣”顧慮變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