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喙亞目—異脈下目〈韁翅下目〉(上)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異脈下目(學名:Heteroneura)又稱韁翅下目,是昆蟲綱鱗翅目中的一個自然群(或進化支),占所有蝴蝶和飛蛾的99%以上。異脈下目下屬物種喜歡在夜間活動。
1.特征
特點為前、后翅形狀和脈相不相似,后翅R1與Sc愈合,Rs不分支;翅面無微刺,翅韁─翅韁鉤連鎖或貼接連鎖;雌性外生殖器雙孔式,交配囊與陰道之間有導精管相連,中輸卵管在交配囊背面,有副腺;上顎消失,喙發達。幼蟲常具帶趾鉤的腹足。蛹為無顎被蛹,一般具發達臀棘。
2.種類
本下目種類占鱗翅目的99%,包括大多數蛾子和全部蝴蝶。不同學者分為17-29個總科,目前各總科的范圍尚有爭論。一般常見種類可分為谷蛾總科,巢蛾總科,麥蛾總科,木蠹蛾總科,卷蛾總科,透翅蛾總科,斑蛾總科,糞蛾總科,羽蛾總科,螟蛾總科,尺蛾總科,蠶蛾總科,天蛾總科,夜蛾總科,弄蝶總科,鳳蝶總科等。
3.下屬總科
微蛾總科(Nepticuloidea)
曲蛾總科(Incurvarioidea)
始蛾總科〈古發蛾總科〉(Palaephatoidea)
帝氏蛾總科〈冠潛蛾總科〉(Tischerioidea)
蕈蛾總科(Tineoidea)
細蛾總科(Gracillarioidea)
巢蛾總科(Yponomeutoidea)
麥蛾總科〈旋蛾總科〉(Gelechioidea)
多翼蛾總科(Alucitoidea)
羽蛾總科〈鳥羽蛾總科〉(Pterophoroidea)
貂蛾總科〈鄰蛾總科〉(Epermenioidea)
蜂蛾總科〈伊蛾總科〉(Immoidea)
擬卷葉蛾總科(Choreutoidea)
短翅谷蛾總科(Galacticoidea)
卷葉蛾總科(Tortricoidea)
木蠹蛾總科(Cossoidea)
斑蛾總科(Zygaenoidea)
網蛾總科(Thyridoidea)
駝蛾總科〈鴕蛾總科〉(Hyblaeoidea)
錨紋蛾總科(Calliduloidea)
螟蛾總科(Pyraloidea)
米馬隆蛾總科(Mimallonoidea)
鉤蛾總科(Drepanoidea)
蠶蛾總科(Bombycoidea)
尺蛾總科(Geometroidea)
曲須蛾總科〈糞蛾總科〉(Copromorphoidea)
地中海蛾總科(Cimelioidae)
枯葉蛾總科(Lasiocampoidea)
夜蛾總科(Noctuoidea)
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
4.微蛾總科
微蛾總科(學名:Nepticuloidea),是昆蟲綱鱗翅目中的一個總科。
(1)下屬科
微蛾科(Nepticulidae)
隆角蛾科〈莖潛蛾科〉(Opostegidae)
(2)微蛾科
微蛾科(學名:Nepticulidae),為昆蟲綱鱗翅目有喙亞目異脈次目微蛾總科的一個科。
①形態
鱗翅目中個體最小的一科,有些種類翅展僅3—4mm,翅脈退化,脈序特殊。雌蛾前翅有翅軛,后翅有1列假翅韁,雄蛾有1根真翅韁。成蟲相當暗,黃褐色,有的具銀帶和彩虹光澤。幼蟲多為潛葉性,無足或趾鉤。
②生物學
一般生活在小樹枝的樹皮下,果實,傷口處。
③分類及分布
全世界約800種隸屬11屬2亞科。
(3)隆角蛾科〈莖潛蛾科〉
隆角蛾科(學名:Opostegidae)又名莖潛蛾科,屬于昆蟲綱鱗翅目有喙亞目異脈次目微蛾總科的一個物種。
①形態特征
極小至普通小的蛾類。前翅長為1.8-8.3毫米。頭部:單眼缺,觸角為前翅長度的0.7-0.9倍,線形;喙短,0.75-1.5倍于下唇須。前翅,矛尖狀,翅脈極端弱化,通常只有4主脈。
卵,圓筒狀,長橢圓形,白色至黃色,約1.1毫米左右,包膜光滑,透明,主要產于寄主表皮上。幼蟲白色,體形極細,約8-25毫米。蛹于微蛾科相似,翅,觸角,前足達至尾端或稍微超過一點。通常在蛀道中能夠發現,極少在樹葉等處蛹化。
②生活習性
日出性或夜出性。幼蟲蛀入樹皮下的形成層、葉肉、葉柄或花柄內取食。
③分類分布
全世界約6屬102種,世界性分布。
5.曲蛾總科
曲蛾總科(學名:Incurvarioidea),是昆蟲綱鱗翅目中的一個總科。
(1)下屬科
日蛾科(Heliozelidae)
長角蛾科(Adelidae)
曲蛾科〈穿孔蛾科〉(Incurvariidae)
嬰蛾科(Cecidosidae)
絲蘭蛾科(Prodoxidae)
(2)日蛾科
日蛾科(學名:Heliozelidae),昆蟲綱鱗翅目有喙亞目異脈次目曲蛾總科。
①形態
很小的蛾子,前翅1.7-7.0mm,常暗而具銀色的斑或橫帶。下顎須退化,觸角很短。前翅寬于后翅,披針形,脈序很退化。
②生物學
日出性。幼蟲大多潛葉,最后一齡筑一卵形的巢。
③分類及分布
已知12屬100種以上,除了南極和新西蘭外,全世界性分布。
(3)長角蛾科
長角蛾科(學名:Adelidae)是鱗翅目下的一個科。
①形態
本科的識別特征在于其特別長的觸角。雄性常是前翅的3倍,雌性雖然較短,但也常比前翅稍長。前翅3.5-12毫米。該科可分為白天活動而具金屬光澤的長角蛾Adela組(在東古北區最為常見)和黃昏活動,身體黃褐或淺黃色的蠟長角蛾Ceromita組(在南非和南美最為常見)。
②生物學
幼蟲取食枯葉或低等植物,幼齡幼蟲為害花或種子,長大后用兩片葉子做成兩面凸起的小室,在里面化蛹。
③分類及分布
全世界約300種,分布于南極和新西蘭外的所有地域。我國常見的有大黃長角蛾Nemophora amurensis Alpheraky等。
④紅長角蛾
紅長角蛾(學名:Nemophora ahenea),長角蛾科長角蛾屬的一個物種。
a.形態特征
展翅15mm,頭部小,橙紅色,翅角細長,近前節褐色,近端部白色,長度約體長的3-4倍,前胸背板灰褐色具銀白色斑,翅面紅褐色具金屬光澤,近基部及中央有2條黑色橫帶,翅短,末端寬大。
b.生態習性
本屬有10種,本種分布于低海拔山區,白天活動,常見于陰暗低矮的草叢棲息,習性隱密。
⑤大黃長角蛾
大黃長角蛾(學名:Nemophora amurensis),長角蛾科長角蛾屬的一個物種。
a.形態特征
翅展24mm左右,雄蛾觸角是翅長的四倍,雌蛾觸角短,略長于前翅。前翅黃色,基半部有許多青灰色縱條,向外是一條很寬的黃色橫帶,橫帶兩側帶有青灰色帶光澤的橫帶,端部約三分之一有呈放射狀向外排列的青灰色縱條。
b.分布地域
分布:東北、江西、重慶。
c.保護措施
本物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曲蛾科〈穿孔蛾科〉
曲蛾科(學名:Incurvariidae)又名穿孔蛾科,屬于昆蟲綱鱗翅目有喙亞目異脈次目曲蛾總科的一個科。
①形態
前翅3.5-9毫米,觸角長為前翅的0.4-0.8倍。成蟲常呈暗黃褐色,少數有金屬光澤。下唇須3節,喙短。翅脈稍退化。雄外生殖器的抱器瓣上有扁平的鱗片狀刺。
②生物學
幼蟲第一齡潛葉,然后筑巢取食。
③分類及分布
本科已知11屬約100種,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和古北界。
(5)絲蘭蛾科
絲蘭蛾科(學名:Prodoxidae),屬于昆蟲綱鱗翅目有喙亞目異脈次目曲蛾總科的一個科。
①形態
喙長。前翅通常無金屬光澤。雌蛾第7腹板圓形,交配囊生有一對星狀的囊突。
②生物學
該科根據幼蟲習性分為實絲蘭蛾亞科Lamproniinae和絲蘭蛾亞科Prodoxinae。實絲蘭蛾亞科的幼齡幼蟲取食薔薇科和虎耳草科的種子或果實,然后在土壤或植物基部越冬。第二年蛀入新芽取食。絲蘭蛾亞科幼蟲蛀入龍舌蘭科的種子或莖。幼蟲取食種子,成蟲為植物傳粉,兩者形成互利關系。
③分類及分布
絲蘭蛾科已知6屬20多種。該科分布于全北區和南美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