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氤氳江南長大的包雨婷
從小視村醫爺爺為偶像
從復旦大學
華山醫院外科學專業(神經外科)
碩士畢業后
她報名成為西部計劃志愿者
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
用一腔熱血感悟醫者仁心
村醫爺爺是偶像
“從小就很想成為他那樣的人”
包雨婷的爺爺是一名鄉村醫生
雖然爺爺在她讀初二那年去世了
但爺爺背著藥箱到各個村里
給村民們治療的場景
她至今難忘
“我一直視爺爺為偶像
從小就很想成為他那樣的人”
高考時,她如愿考上溫州醫科大學
她曾多次暢想自己的未來
“自己畢業后應該
會在村里或者鄉里當一個醫生”
本科快畢業時
包雨婷就很想參加服務西部計劃
不過由于當時學業沖突
她只能暫時將夢想擱置
2024年
她從復旦大學碩士畢業后
初心終于得償
但包雨婷學信網上的資料是“博士研究生”
入學日期是“2024年9月1日”
學籍狀態是“保留入學資格”
——這也意味著
她為了自己的志愿服務夢想
選擇了延后自己的博士學業
包雨婷做志愿者的決心很是堅定
不過南北氣候上的巨大差異
上來就給了她一個下馬威
剛到和田縣的第二天
包雨婷一早起床還以為自己患了甲流
“喉嚨特別干,有痰”
“感冒癥狀”持續了好多天
她才醒悟過來是天氣極度干燥的反應
沖擊并不僅僅來自干燥
和田縣城是座新城
基礎設施還沒完全到位
每日37℃左右的高溫下
包雨婷只能用礦泉水瓶灌涼水物理降溫
當地和她飲食習慣截然不同的飯菜
也成為她面臨的又一個艱苦挑戰
可“偶像”的力量一次次沖擊著她
初心未變
讓這位江南姑娘
扛過了所有的水土不服
毅然扎根在了大西北
住院醫師和小老師
“大家在實踐中一起進步很快樂”
包雨婷在和田縣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做住院醫師
每天早上10點準時交班后
她會和科室負責人買買提·阿布拉醫生
一起開始查房
有術后病人
她要幫忙消毒換藥
有病人要手術
她需要跟著主任一起上臺做手術
或是去急診參與會診
“這些跟上海醫院里新醫生的工作類似”
和一般新人在基層醫院不同的是
包雨婷作為名校高材生
承擔了給科室同事講課的任務
她講的課都很有針對性
對基層醫院的醫生比較實用
“我最開始講的就是各種手術細節
包括手術室的安排布置等”
普及型知識講過之后
她還會開“進階班”
翻譯各種最新研究成果的英文資料
和同事們一起在實踐中學習新知
為此,她也會熬夜準備課件
“不覺得苦,不僅自己學到了,還幫助別人學到了。以前我在上海,臨床上跟著老師有很多做法,都自然而然就做了,但不知背后原因。在這給大家準備學習資料時,我也理解了其中的依據,更感受到大家在實踐中一起進步的快樂。”
下鄉義診一次不落
“想起了學醫時的最初想法”
包雨婷不喜歡坐在縣城的醫院辦公室里
深思自己“學醫”和“支邊”的意義
每逢科室派醫生下鄉義診
她總是一次不落地跟隨
“好像真的在我到了病人家里之后
我就猛然想起了
我當初學醫時的最初想法”
包雨婷說
自己報名參加服務西部計劃健康鄉村項目時
想象中的日常就是
“到各個比較偏遠
醫療條件不是那么好的鄉鎮
去一些家里比較困難
無法及時就醫的村民家中
做一些醫療的幫助”
在和同事們去阿瓦提鄉義診時
她面對的病人除了本專業外
很多都是內科領域的
甚至包括了疑難雜癥
“我感覺自己又重回了本科
我也把所有的教科書都拿了出來復習
研究病人的病情再進行診斷
總會有新的收獲和成長”
也正是在阿瓦提鄉
包雨婷感受到了
自己作為醫務工作者的“蛻變”
“我們去了一位肝腎功能衰竭晚期的患者家里,其實從醫療角度已經沒什么可做的了,但他才45歲左右的年紀,還有兩個孩子。我們去了之后給他換藥,做了盡可能多的臨終關懷。我們覺得應該給家屬更多的心理撫慰,還留了電話,讓家屬有需要可以聯系我們。”
醫療小組回去后
病人于第三天的凌晨去世
家屬早上特意打電話告知了醫生們
悲傷之余特意感謝他們給予的幫助
包雨婷當時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醫療手段終有局限
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懷才是永恒
在用自己的腳
去丈量了和田的土地
實地感受了和田同胞的喜樂與哀傷之后
包雨婷愈發體會到
其實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
終究沒有準確答案
能做的就是
“遵從本心,盡力而為”
和田縣內有兩條河
喀拉喀什河和玉龍喀什河
它們默默卻義無反顧地
從和田縣人民醫院的東西兩側
一路向北,匯聚成唯一能夠穿越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和田河
如今,服務西部已有237個日夜
包雨婷仍在和田縣
新時代年輕人的韌勁和理想
讓她迅速適應了
屬于干旱荒漠氣候的這座邊境小城
就像那兩條河
她的青春和熱血,奔涌向前
記者手記
和田縣還很年輕,縣城最近才新開業了第一家電影院,包雨婷去這家名為川億影城的影院看了自己近一年來的第一場電影,劉昊然和周冬雨幾年前主演的《平原上的火焰》。
新疆同事下班后,都要從新城開車30多公里回到和田市的家中,沒有大城市里常見的同事聚會,所以,包雨婷的業余生活不算豐富:彈彈大學時自學的吉他,和同來做志愿服務的上海朋友偶爾去市里購物一下,去野外挖挖和田到處都有的野菜苜蓿,學著燒燒簡單的飯菜,然后毫不留情地奔赴甘肅籍同事王淑紅家蹭飯。“她的油潑面、麻辣燙、大盤雞,都做得太美味了!她三十多歲,跟我姐姐年紀差不多大。”她這飯蹭得理直氣壯。
這篇稿件的開頭,我如實記錄了包雨婷大半年來的感受反差,但敘述的她和記錄的我,都完全沒有渲染辛苦的意思。不適應,是真實的感受,彼時的包雨婷,其實和突然離開愜意生活的普通年輕人沒什么兩樣。
只不過,她在志愿服務西部的時候,一直在認真觀察,親身感受。她看到國家的醫保在當地實現了100%全覆蓋。即使是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的村民,生病也不用愁,因為除了醫保,鄉里村里還會根據家庭實際情況,給他們辦理慢病卡和低保,“可能吃頓飯的錢,就能看一場大病。”
她在服務中感受自我的價值與成長,也感知時代的脈搏和國家的巨變。她如今的適應,也是真實的感受。
包雨婷是一群年輕人的縮影。和她一樣,無數報名參加了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上海大學生,從繁華的國際大都市走向西部的基層、一線,他們用汗與淚、歡笑與感動,譜寫了一曲曲屬于青春的歌。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文末【】與【】,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當【】數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伙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作者: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宏
圖片、視頻: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馬鈜、常鑫,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制圖:賈英華
責任編輯:魏文娟
校審:姚佳森
終審:沈蔚
為包醫生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