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交所的銅鑼即將為邁威生物敲響之際,一紙立案通知書讓這場資本盛宴蒙上陰影。5月9日,這家正在沖刺H股的生物制藥企業發布公告,董事長劉大濤因涉嫌短線交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個消息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生物醫藥行業激起千層浪——當創新藥企的掌舵人站在監管風暴中心,當六年虧損54億的財報撞上IPO的關鍵節點,邁威生物正在演繹一場現實版的"冰與火之歌"。在港股IPO的征程上,這家創新藥企能否講好"虧損換未來"的故事,或許將決定其能否在資本寒冬中破繭成蝶。
董事長"翻車":短線交易背后的資本迷局
在生物醫藥這個高智商密集型行業,劉大濤的履歷堪稱教科書級別。1972年出生的藥物化學博士,從上海萊士的研究員起步,歷經上海醫藥集團多個要職,最終在2017年執掌邁威生物前身。這位技術型高管用八年時間,將一家初創企業推向科創板,如今又劍指港股市場。但就在距離港交所敲鐘僅一步之遙時,監管之劍突然落下。
短線交易,這個在資本市場屢見不鮮的違規操作,為何會發生在上市公司董事長身上?短線交易通常指上市公司高管在6個月內買賣自家股票的行為,這種操作不僅違反《證券法》,更暴露出公司內控機制的潛在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劉大濤2024年薪酬達270.47萬元,雖不及副總經理武海368.67萬元的年薪,但其持股市值已超3億元,理論上并不缺乏流動資金。這讓人不禁猜測:是單純的合規意識淡薄,還是另有隱情?
但更耐人尋味的是立案時機。證監會此時出手,是否意味著監管層對擬上市企業高管的審查趨嚴?這記監管重拳,不僅打亂了企業的資本節奏,更讓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這家創新藥企的治理結構。
在生物醫藥行業,"十年十億美元"的研發魔咒人盡皆知,但邁威生物的虧損速度仍令人咋舌。自2019年有財務記錄以來,這家企業累計營收僅4.1億元,卻燒掉了54億真金白銀。2023年單年虧損10.53億,2024年繼續擴大至10.44億,這種"營收增長、虧損擴大"的魔幻現實,在生物醫藥行業并不鮮見。
翻開其財報,銷售費用的火箭式躥升格外醒目。2021年銷售費用僅2123萬,2024年銷售費用卻高達1.92億,相當于每賣出1元藥要花1.32元做推廣。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商業模式,在行業內并不鮮見,但邁威生物顯然玩得更極致。在腫瘤、骨病等競爭紅海市場,這種"燒錢換市場"的策略似乎成了行業標配。但當銷售費用增速(34.12%)遠超營收增速(56.28%)時,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就要打上問號。
研發端的投入則呈現"過山車"走勢。2021年研發費用6.23億,2024年降至7.83億,同比下降6.33%。在ADC藥物、雙抗等前沿領域,研發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此時縮減研發支出無異于自斷臂膀。但另一方面,企業或許正在調整戰略,將資源向商業化階段產品傾斜——2024年地舒單抗銷售1.39億,同比增長230%,顯示出爆款潛力。
財務黑洞如何破解?
邁威生物手中握有君邁康、邁利舒、邁衛健三大上市產品,構建起風免、慢病、腫瘤三大戰線。這種"三線作戰"的布局在業內獨樹一幟,但同時也帶來巨大的資源分配挑戰。2024年藥品銷售1.45億,僅占營收的72.5%,其余收入來自哪里?答案或許藏在財報的角落:技術許可及服務收入5473萬,同比增長117%。
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模式,反映出創新藥企的生存智慧。在自研產品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時,通過技術輸出換取現金流,不失為明智之舉。但當技術許可收入占比過高,又可能削弱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如何平衡自主研發與對外合作,考驗著管理層的戰略定力。
2019-2024年,公司營收從0.29億狂奔至2億,卻始終追不上虧損的腳步——六年累計虧損54億,相當于每天燒掉240萬。2025年一季度,營收環比下降33.7%,虧損卻同比擴大41.85%,這種"越賣越虧"的魔幻現實,讓投資者直呼"看不懂"。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資產負債表。2025年一季度末,資產負債率攀升至69.86%,創上市后新高。貨幣資金11.2億,同比下降34.99%,而短期借款卻高達10.73億,同比增長58.46%。這種"借新還舊"的財務結構,在利率上行的市場環境中猶如走鋼絲。一旦融資渠道受阻,企業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
IPO前夜的多重考驗:港股市場會買單嗎?
1月7日,邁威生物發布公告,公司已向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遞交了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
在科創板上市三年后,邁威生物選擇赴港二次上市,其意圖不言自明:獲取更國際化的融資平臺,對標國際生物科技企業估值。但當前港股市場對未盈利生物科技股的態度已發生根本轉變。2021年那波創新藥企上市潮中,投資者愿意為管線價值買單;如今,市場更關注商業化能力和現金流健康度。
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看,邁威生物試圖講述一個"創新+國際化"的故事:地舒單抗在美國開展III期臨床,ADC藥物9MW2821獲得FDA快速通道資格,海外營收占比從2023年的26%提升至2024年的25.5%。但細看數據,2024年境外營收5103萬,同比下降25.56%,國際化戰略遭遇現實考驗。
在港股市場,同類企業的估值分化或成前車之鑒。百濟神州憑借澤布替尼的全球銷售,市值穩定在2000億港元以上;而更多尚無商業化產品的Biotech,市值已跌破10億港元。邁威生物當前科創板市值約80億人民幣,如何在港股市場獲得合理估值,取決于其能否講好"虧損收窄+產品放量"的故事。
這家頭頂"創新藥企"光環的公司,左手握著三大上市產品,右手卻攥著六年虧掉54億的財務報表;董事長劉大濤剛帶領企業沖刺港股IPO,轉身就因短線交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場資本與科研的雙重博弈,恰似一劑濃縮了行業百態的"苦口良藥"。站在IPO的門檻前,邁威生物需要回答三個關鍵問題:如何證明短線交易事件不會影響公司治理?如何讓投資者相信54億虧損換來的是真正的技術壁壘?如何構建可持續的盈利模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