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對火鍋的執念是潛意識的,哪怕天氣回暖,蟲鳴初響,鍋底還是要滾。點單時,幾乎沒有人會跳過“九尺鵝腸”這一項。涮一把顫巍巍的鵝腸,看它在“七上八下”中蜷起、變脆、入味,再浸入油碟,裹上蔥花香菜,一口下去,彈韌噴香。
很多人不知道,“九尺”并非對鵝腸尺寸的夸張修辭,而是它的產地名稱——四川彭州市下轄的一個鎮。或許對“彭州”這個地名還很陌生,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與它其實早就有了一種默契的連接。
彭州,距離成都僅一趟20分鐘的動車,總帶著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分寸感:這里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生長于此的天彭牡丹是陸游筆下的“蜀中第一”;沃土孕育出的物質富饒,調出了“蜀中之味,雖田野小食,亦極精巧”的吃食講究,鮮香麻辣于爐火邊起步,又飄入市井與人間。
彭州不算是流量熱地,卻總在需要逃離時浮現出來,這個縣城自帶一種恰好在生活邊上的自由感。
彭州位于成都平原與龍門山的過渡帶,一半平原,一半山地,地貌結構本身就帶著起伏的張力。
北部的龍門山主峰太子城海拔4816米,常年白雪掛在山脊線上,是成都平原難得能望見雪的近山。在古人眼中,它是“天梯”,是《山海經》中“彭門”所指的貫通南北的天然山隘。往南走,海拔陡然下落至489米的烏鴉堰一帶,田疇開闊,水網交織,一馬平川的壩子在眼前鋪開。豪邁的落差將彭州勾勒為一城兩面:云深山重,沃野千里,各占一半。
遙望彭州城區
湔江作為彭州最早的地理軸線,自北向南穿城而過。它發源于龍門山銀廠溝的紅龍池,一路蜿蜒而下注入彭州的另一條水系——沱江。《華陽國志·蜀志》所載的“魚鳧田于湔山”即指湔江發源地一帶。彭州這方水土,自古就在古蜀國的版圖上,鴨子河畔三星堆的驚鴻一現讓彭州在古蜀文明研究中成為不可繞過的文化錨點。
1959年,彭州竹瓦街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共出土青銅器21件。四川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就出土于此。其形制厚重,雙耳作象首,器身浮雕獸紋,粗獷中見精巧,兼具力量感與神秘性,是早期蜀地禮器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器物。
四川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青銅器窖藏的發掘正好補上了古蜀文明譜系中一塊關鍵拼圖,也讓彭州以另一種方式,被寫進了從三星堆通往金沙、十二橋的文明路徑之中。
若說彭州的山水是這座小城的筋骨,那人文遺跡便讓這里有了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用“一城山光,半城塔影”形容彭州再適合不過。小城以北有著一座外形酷似吳哥窟的佛塔,它始建于東晉年間,被唐玄宗賜名“龍興寺”后,名稱一用就是1300多年,這在中國寺廟里還算是少見的。
彭州龍興寺
佛塔歷經風雨與地震,早已岌岌可危。如今所見,是1993年重建后的模樣,耗時三年呈現了今日一座主塔、四座隅塔的格局。塔身參考印度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又糅合了川西精致典雅的建筑審美,整體恢弘又充滿細節。塔底設有地宮,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全國僅有的19座舍利塔之一。
去龍興寺那天正值寺中牡丹盛開,才知道雖然今年是首屆禪院牡丹花展,但寺中與天彭牡丹早有淵源。《彭縣志》中記載,唐代高僧來蜀修行,在丹景山永寧院種植牡丹作入藥,普度眾生。從此彭州廟觀廣植牡丹。如今龍興寺內牡丹的種植面積占了寺院的四分之一。
彭州龍興寺塔
進門時偶遇一位掃地僧,竹帚均勻劃過青苔,沙沙作響,比任何穿透飛檐的晨鐘都更接近禪意。出門時眼下盡是枝頭正濃,瓣瓣生春。佛家的一片慈云與牡丹的花影搖曳相映成趣,好一個“花中有禪,禪中有花”的獨特意境。
若說龍興寺高聳的塔身是彭州一處“被看見”的地標,那坐落在桂花鎮的三圣寺可算是一處“被找到”的秘境了。寺廟的前身,是三國時期“奇才”張松的府邸。劉備當年就是憑著他繪制的一張西川地圖,才得以順利入蜀。幾經修繕,才有了今日三圣寺的模樣。
彭州三圣寺
初見寺廟山門的印象是:掩在一片金絲楠木后,頗有幾分古韻。寺內的排布講究,盡顯園林審美之妙。全木結構的普賢殿,以斗拱承頂、柱基承重,它那近乎天壇的圓頂造型,放在川內也是獨一份。
形似天壇圓頂造型的普賢殿
中軸線上的漢白玉塔與粉白玉蘭相對而立。雖然這次到訪錯過了玉蘭的花期,但不難想象來年三月,春風一起,花影掃塔身時的暗香浮動。
圓通寶殿屋頂以鎏銅覆面,金光熠熠;殿體施朱描彩,沉穩中不失華美。殿側幾株羅漢松、五針松和黑松錯落點綴,看似無心實則有序,疏密之間,恰到好處地與建筑構景相融。還有櫻花、繡球、楓葉和梅花,有的倚塔而植,有的藏于檐下,自成四季畫面。
很多游客探訪三圣寺是為了見到李白筆下“樹深時見鹿”的場景。寺院里的幾頭梅花鹿由僧人喂養,不同于某些景區的“打卡動物”,這些鹿是廟宇日常中一份靜默的慰藉,更添了些許靈性。鹿苑藏得巧,小路悄悄藏在進入寺院主路旁的木屋下,還真容易錯過。有人抱怨“鹿”難找,到底還是路難找!
三圣寺里的梅花鹿
早就聽聞了彭州的白鹿鎮,我對它的印象是極具反差的存在。一個充滿中式意境的地名,但卻以普羅旺斯風情為藍本建了各種帶有拱形花窗、白色立柱、尖頂、馬卡龍配色的歐式建筑。聽上去很像縣城的一個套路。來了這兒才發現白鹿鎮確實與法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1860年,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洪廣化帶著好奇和熱忱來到了彭州的白鹿鎮,想在這里創辦一所神職學院。他的后生繼承其愿,自1895年起,歷時十三年建成了如今的白鹿上書院。
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白鹿上書院
去往上書院的路上還有個小插曲。過白鹿河時,一座斷橋吸引了我。它的原貌是一座傳統的中式雙孔石拱橋,但因為2008年的大地震只留下了橋體的一半了。誰能想到這座橋的設計者,竟是百年前一位名叫魚霞松的法國傳教士。如今當地人默契地稱它為“中法橋”。
過了白鹿河,不遠處就是上書院。它的布局很嚴謹,典型的中軸對稱建筑:哥特式的教堂位于中軸線上,兩側則是帶有中式民居風格的學堂與宿舍。整體看去,是一座圍合式的“口”字形中式院落。面對著樓中央,兩條西洋風的弧形樓梯,優雅舒展,打破了整體的肅穆感。
白鹿上書院的建筑細節@李作樂
上書院面朝白鹿河,四周由高大的石砌院墻環抱。院墻外據說有當年神父種下的柏樹,如今已參天成林。蜀地山水中藏有這樣一處百余年的歐式建筑,多少還是會覺得有點恍惚,也難怪曾成為香奈兒廣告的取景地。
走上二樓,中央的拱門上寫著拉丁文“Seminarium Annuntiationis”,本義為“苗圃”或“播種地”,又引申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正對應了上書院的另一個名字:領報修院,四川天主教成都教區的神職學院。如今川內五大教區的不少主教、神父,都是從這里走出的。
走在回廊間,正好陽光斜灑進來,一切斑駁痕跡都鍍了層柔和。空氣里微微浮著塵埃,在丁達爾效應下閃著很細碎的光,像是現實和神圣之間被悄悄接通了片刻。
白鹿上書院的光影變換@李作樂
說起吃這件事,彭州的姿態始終是慷慨的。這里擁有西部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產過很多出圈的蔬菜。早在清代《彭縣志》中,就曾特意提到彭州的蒜薹。這份“產地自信”仍在延續:敖平川芎、九里埂紅海椒、天臺山秋蓮花白……一茬接一茬,從田埂到集市,從雨潤交易中心到家家戶戶的餐桌上。
這里甚至還有一間“種子銀行”,保存著兩千多種種子,像一艘靜默的諾亞方舟,為未來留住味道的源頭。
未來科幻感十足的種子銀行@炒米糖開水
不光是“園蔬之地”,川味的發揚與傳播也繞不開彭州。許多川菜名廚的手藝啟蒙都與這里有關。
天府名廚黎云波年輕時,一有空就騎車幾十里回彭州集市,看那些老師傅怎么翻鍋、怎么下料。這份對手藝的執念也是很多彭州味道的起點——油燙鵝煮水時要“敞鍋煮”,不能“悶鍋煮”;軍屯鍋魁講究“三翻六轉”,周樂全家的還要用香水井的水和面,再添點豬板油起酥增香;酸辣豬手要一筷子夾起來,能看到筋肉輕顫才算到了火候;胡子兔則從選兔到風干、入鍋,每一道工序都藏著三代人的講究.....真是把大師的認真糅進了家常味里。
彭州特色美食油燙鵝@昔又白
彭州有很多民間美味,一半靠山水饋贈,一半靠“嘴巴刁”給慣出來的,一鎮一道好菜。比如九尺鎮,在川外人眼里可能更熟悉“九尺鵝腸”,但在川內人心中,這里勾魂的是板鴨的香。得益于湔江水網的滋養,九尺鎮的地下水資源充沛,據說掘地就能挖到清冽泉水。四里八鄉的鴨子常年游弋于水中,吃足蟲草浮游,肉質自然沒得說。
還未進鎮,熏香已搶先一步飄來。道路兩旁鴨子順著脖子成排掛起,皮亮油潤,或煙熏、或鹽鹵,香氣撲鼻。過去制作板鴨只是為便于保存食物,沒想到先民的智慧竟成了今日的美味秘籍,如今九尺更被譽為“板鴨之鄉”。板鴨店多了自然難選擇,看著做法還都大同小異,隨便問問本地人,指的那家多半沒錯。
彭州九尺鎮的板鴨@安靜不安靜
生板鴨帶回家蒸上一輪,切開就是油汪汪一盤,下酒剛剛好;鹽鹵的熟板鴨則現切即食,挑一只光澤紅亮的,老板手起刀落,利索成塊,帶骨的那部分最是精華。等天氣一熱,彭州人便往龍門山鎮的小魚洞跑了,這里夏季的平均溫度才二十多攝氏度,還有“懸崖崷崪處,噴薄濺蓊茸”之景可以避暑納涼。但讓人惦記的還是那口冷水魚的鮮!
得天獨厚的條件養出了魚肉的鮮嫩、無腥味、自帶甘甜的特點。產自小魚洞的冷水魚多達50種,而一尾魚就可以被當地廚師翻成30多種花樣來,要不說四川人是好吃嘴兒呢。最簡單的做法,是把剛撈出的魚片成幾乎透明的薄片兒,蘸點山葵醬油,一口下去直接鮮翻天靈蓋!當然也能嗆、能炸、能煎、能涮。總之“一魚多吃”,是把冷水魚從頭到尾的鮮美安排得明明白白。
蜀國人在彭州生活時,早就懂得“閑觀人間煙火色,慢品萬事歲月長”。這樣的景致,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彭州不張揚,卻豐盈;不喧鬧,卻講究。它是一座成都邊上隨時可抵達的安逸,如果你也在找生活的尺度,彭州剛好合適。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李悅Jeanette
圖片來源 / @李作樂、@炒米糖開水、
@昔又白、@安靜不安靜、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