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藏”拉達克,原本是中華故土,但1846年卻被英國非法劃入了克什米爾地區,如今已成為印度在青藏高原的“橋頭堡”,那么,拉達克究竟有何戰略價值?
拉達克是如何被印度控制的
拉達克位于喀喇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峽谷地帶,面積大約4.5萬平方公里。印度河上游從這里穿過流入巴基斯坦。拉達克全境位于世界屋脊之上,海拔在3000米至6000米之間,空氣十分稀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0%,且高海拔還導致這里冬季氣溫非常低,能夠達到-30℃,且由于南北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的阻擋,北方南下的濕氣和南方印度洋的水汽難以進入,導致這里氣候十分干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雖然這里地理環境比較惡劣,但卻是藏族人長期生活的地方,由于這里的建筑風格和人文習俗都與藏族有關,其首府列城的地標性建筑更是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拉達克也有著“小西藏”之稱,并且自古便與我國建立了密切聯系。
早在公元前二世紀,藏族人便在這里建立了“象雄王國”,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西擴,將這里納入吐蕃王朝版圖,公元950年左右,吐蕃王朝瓦解,該地區建立起拉達克王國。
唐朝時期,拉達克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與中原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到了元朝,拉達克跟隨西藏由中央管轄,明朝則延續了這一治理體系,清朝時期,清廷通過駐藏大臣和藏軍強化了對這一地區的實際控制。17世紀 ,拉達克王國實力達到了頂峰,成為西藏西部地區的霸主,1684 年拉達克與西藏簽署條約,明確了拉達克臣屬于西藏。
但是19世紀中期,隨著英國殖民整個南亞后,開始繼續向西藏方向滲透,1846年,英國未經清朝允許,沿昆侖山,非法炮制了一條約翰遜線,將中印西段傳統邊界從喀喇昆侖山向北推移,不僅拉達克被劃入查謨-克什米爾土邦,連接我國新疆和西藏的戰略通道阿克賽欽地區也被劃在了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地區,這一行為始終未得到我國的承認,并且英國殖民者并未實際控制這一地區,這情況也導致英國難以在法理上完全否認中國對這一地區的歷史主權,加上當時英國部分官員主張維持對拉達克的“模糊狀態”,于是在1940年出版的《西藏高原及周圍國家圖》中,依舊將拉達克標注為中國領土。但這一行為也為后續的歷史遺留埋下了隱患。
1947年印度獨立后,以“繼承英屬印度遺產” 為由,派兵控制克什米爾地區,并在次年進駐拉達克,建立行政機構,1950年立法將拉達克列為“查謨-克什米爾邦” 的一部分。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后,我國成功收回并強化了對阿克賽欽的控制,但在拉達克方面,我國則繼續維持1959年實控線,拉達克也因此處于印度的實際控制之下,目前占印控克什米爾總面積的45%。
拉達克的戰略價值有多大
拉達克西南側毗鄰克什米爾山谷,東連我國新疆和西藏,西側則是巴基斯坦,這一位置,使其成為克什米爾進入我國新藏地區的戰略走廊,并且這里扼守南亞、中亞、東亞的交匯點,是前往這三大區域的天然交通樞紐。
并且拉達克毗鄰連接我國新疆和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侖公路,以及連接新疆和西藏的唯一陸路通道新藏公路,拉達克東側還毗鄰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這兩處地區都是中印在西段邊界上的關鍵爭議地區,拉達克也因此成為了印度在邊境地區與中國對峙的重要“橋頭堡”。
不過,我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部署能力要遠高于印度,由于拉達克地勢復雜,僅列城一帶地勢相對平坦,這一情況,嚴重限制了印度的重型裝備部署,且在受低氣溫高海拔影響,印軍在高原上的坦克機動性因此下降30%,而我國則依托北斗導航和先進無人機,可憑借高海拔優勢,實施精準監控,進行快速反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