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聽說“咽鼓管”會一臉懵,但這根連接中耳和鼻咽部的細長管道,卻是維持聽力健康的關鍵角色。它平時默默無聞地干著三件大事:
平衡氣壓:像空調房的換氣扇,隨時調節(jié)中耳與外界氣壓(坐飛機時耳朵不舒服,就是它在努力調節(jié))
排出分泌物:把中耳產(chǎn)生的黏液悄悄引流到鼻腔
隔絕病菌:通過開合動作阻擋鼻涕、細菌逆行感染中耳
一旦這根管子“卡殼”,耳朵就會像被保鮮膜裹住——耳悶、耳脹、聽力模糊通通找上門。
01
為什么咽鼓管會“鬧脾氣”?
這個不到4厘米的管道看似不起眼,但它的正常工作需要鼻腔、咽喉、肌肉群多方配合。以下這些情況最容易讓它“罷工”:
鼻塞
感冒鼻塞、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患者注意!當鼻腔粘膜腫脹得像早高峰的馬路,咽鼓管開口直接被“封路”。
負責打開管道的腭帆張肌如果“肌無力”(常見于老年人、長期鼻塞患者),咽鼓管就像生銹的門鉸鏈——想開開不了。
結構天生BUG
兒童咽鼓管又短又平(這也是小朋友更容易中耳炎的原因),成年人若存在鼻中隔偏曲、腺樣體肥大等問題,也會讓管道變形。
02
5個動作讓耳朵“透透氣”
遇到耳悶耳脹別急著掏耳朵!試試這些醫(yī)生推薦的物理療法:
打哈欠吞咽
大口吞咽溫水|嚼口香糖|假裝打哈欠
*原理:通過咽喉肌肉運動“手動”打開管道*
捏鼻鼓氣(Valsalva動作)
深吸氣→捏緊鼻孔→像擤鼻涕一樣輕輕鼓氣→聽到“噗”聲立即停止
*注意:感冒時禁用!可能把鼻涕吹進中耳*
熱敷
熱毛巾敷耳朵+鼻子(每天3次,每次10分鐘)
*促進鼻腔黏膜收縮,給咽鼓管“減負”*
03
守住咽鼓管的三大防線
洗鼻要科學
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時頭偏向一側,避免嗆入咽鼓管,鼻炎患者優(yōu)先選擇噴霧型洗鼻器。
擤鼻涕姿勢要正確
單側交替擤!同時捏兩個鼻孔用力擤,可能讓細菌“沖進”中耳。
給耳朵減壓指南
飛機起降時持續(xù)做吞咽動作
游泳后及時用吹風機(低溫檔)吹干外耳道
感冒期間避免潛水、跳傘等氣壓劇烈變化的活動
咽鼓管功能障礙就像身體的“晴雨表”,提醒我們關注鼻腔健康。記住一個黃金法則:“鼻通氣,耳輕松”。如果自我護理后耳悶仍反復發(fā)作,千萬別迷信“掏耳朵”“滴偏方”,及時到耳鼻喉科做個電子鼻咽鏡或聲導抗檢查,早發(fā)現(xiàn)才能避免發(fā)展成頑固性中耳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