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當日,古建修復師宋時雨在丈量承塵梁時,赫然發(fā)現燕尾榫頭竟莫名縮短了三毫米。無人機掠過歇山頂的瞬間,鏡頭里西側戧脊獸口中突兀吐出一團青苔 —— 而這個位置,明明在前一天才剛剛完成清理。
當夜臺風預警拉響,閣樓中傳來密集的 "噠噠" 聲響。宋時雨握緊手電筒沖上梁架,眼前景象令人駭然:所有穿枋正緩緩挪移,斗拱間墜落半片漆黑的木楔,斷面嶄新得如同剛被劈開。
"這是老輩匠人的活字盤。" 掌墨師吳永壽取出羅盤,指針卻直直指向地面。他刮去柱礎表層包漿,靛藍色木紋顯露出來:"浸過磁松脂的木料,遇到地磁異常就會變色。"
閣樓七十二根立柱皆刻有螺旋紋理。吳老將特制桐油注入柱頂石縫,油跡順著木紋螺旋攀升,在梁間勾勒出一幅發(fā)光的流域圖 —— 與氣象局最新劃定的山洪風險區(qū)完全重合。
拆除危墻時,宋時雨在糯米灰漿中摳出一枚蟲膠。置于顯微鏡下,膠體內封存著米粒大小的樺皮卷,朱砂字跡清晰記錄:"萬歷七年六月初三,柱東偏三厘,地龍翻身。"
開發(fā)商運來鋼結構準備加固時,吳老突然敲響祖師爺傳下的木魚尺。聲波震開朽木,明代工匠封存的 "地震榫" 顯露真容 —— 帶有螺旋凹槽的柏木銷,槽內嵌入能隨壓力變色的礦粉混合物。
強震降臨前夜,整座藏書閣發(fā)出編磬般的悠長預警聲。宋時雨啟動應急測繪,驚訝發(fā)現榫卯位移數據竟比精密儀器早 6 秒捕捉到震源方向。吳老帶領眾人將 "地震榫" 復制品埋入斷層監(jiān)測點,榫頭變色速度甚至超越了衛(wèi)星數據的傳輸速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