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平鎮總工會、太平鎮婦聯、太平成校、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公共服務辦和天津太平葫蘆特色產業園聯袂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以濱海新區非遺項目“太平葫蘆烙畫”為媒,組織近百名鎮村婦女執烙筆為“墨”,于葫蘆弧面之上勾勒“花開富貴”“事事如意”“和和美美”的吉祥圖景,在“火與木”的交響中解碼傳統工藝的當代敘事。
活動現場,全國鄉村工匠徐林成老師以“葫蘆里的太平記憶”為引,娓娓道來這項技藝的前世今生——當濱海鹽堿地孕育的葫蘆遇上匠人手中的烙筆,高溫碳化的焦痕便化作承載民俗信仰的文化符碼。從清代民間藝人的節慶裝飾,到如今兼具收藏價值的藝術載體,太平葫蘆烙畫始終以器物為紙,書寫著一方水土的生活哲學。
在實操環節,烙筆溫度的精準把控成為解鎖技藝的關鍵。傳承人房恩岺老師示范的“三分落筆七分控溫”之道,讓參與者體悟到傳統工藝對“度”的極致追求:低溫勾勒線條如工筆細膩,高溫暈染色塊似水墨氤氳,不同火候在葫蘆表皮留下的深淺肌理,恰如傳統書畫中的“墨分五色”。當百位“巧娘”屏息凝神,將吉祥紋樣烙刻于葫蘆曲面,金屬烙筆與木質載體碰撞出的滋滋聲響,恰似千年非遺在新時代的回響。
“你看這‘花開富貴’的層次感,居然是靠溫度變化燙出來的!”捧著處女作的吳大姐感慨,“原以為非遺很遠,沒想到親手創作時,能感受到古人對美的執著。”這種從“旁觀者”到“創作者”的身份轉換,正是活動設計者的匠心所在——通過“技藝體驗+文化解碼”的雙軌模式,讓非遺從展柜里的“標本”變為可觸摸、能參與的活態文化。
這場發生在葫蘆弧面上的文化實驗,既是對“器物有靈”的東方美學致敬,更是對“活態傳承”的當代注解——當百張烙畫作品帶著制作者的體溫與思考走出課堂,非遺便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遙遠回響,而是流動在現代生活中的文化血液,在女性指尖的溫度中,延續著生生不息的文明脈絡。
“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們學到了新技能,更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參與婦女紛紛表示,通過親手制作烙畫作品,對非遺技藝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增強了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傳統工藝的傳承課堂,更是鄉村女性文化賦能的創新探索,既為鎮村婦女提供了接觸非遺、學習技藝的平臺,也通過創新形式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未來,太平鎮將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持續構建“非遺+女性發展”“非遺+鄉村美學”的多元場景,讓烙畫、剪紙等本土技藝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毛細血管”,在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書寫屬于新時代的文化年輪。
來源:太平鎮婦聯
編輯制作校對:季建爽
審核:呂佳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