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江蘇中洋集團被法院裁定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據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公布的《江蘇省海安市人民法院民事裁定書》顯示,中洋集團涉及約7億債務。
曾經南通人引以為傲的行業巨頭,橫跨農業、地產、生物科技等多領域的巨無霸企業——江蘇中洋集團,終于還是走上了破產清算的道路。
過度擴張導致資金鏈緊張
說起中洋集團,在南通尤其是海安可謂是無人不知,曾經是不少海安人引以為傲的明星本土企業,尤其是中洋金磚酒店更是海安的地標建筑和象征。
根據官網介紹,江蘇中洋集團是橫跨漁業食品、不動產業、生物科技的多元產業集團,建有江蘇和上海雙總部,是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集團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國營水產供銷公司,1984年改制為民營企業后,聚焦長江珍稀魚類養殖。1995年正式成立后,率先攻克河豚控毒養殖技術,培育出無毒級“南通長江河豚”,制定9項省級標準和3項國家標準,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挽救了瀕危物種,更開創了年產值超20億元的產業鏈,帶動1.1萬畝農戶養殖基地,直接、間接創造就業超5000人。
在地產領域,中洋集團也頗有建樹。憑借漁業積累的資本,中洋集團于2000年代初進軍房地產,成立江蘇中洲置業,開發中洋金磚酒店、金鑲玉公寓等高端項目,成為海安地標性企業。2018年上??偛砍闪⒑?,進一步拓展生物科技領域,與中科院合作研發河豚毒素(TTX)和抗菌肽,布局大健康產業。至 2017年,集團形成漁業、地產、生物科技三大板塊,總資產超百億元,年營收近50億元。
然而,這種看似穩固的“三駕馬車”產業布局,在行業周期更迭中還是暴露出致命缺陷。當房地產大環境持續低迷、生物科技板塊尚未形成造血能力,過度依賴杠桿擴張的多元化戰略逐步演變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看似穩固的產業拼圖瞬間演變為連鎖反應的導火索。
遺憾的是,由于中洋集團過度擴張,導致資金鏈緊張,這家龍頭企業不斷被曝出各種負面消息。2018年后,房地產項目頻繁停工,如海洋廣場商業綜合體多次陷入爛尾傳聞,中洋金鑲玉公寓因金融借款糾紛被法院查封拍賣。子公司江蘇中洲置業被執行金額達9.86億元,母公司被執行總金額超6億元,涉及大量民間借貸和金融糾紛。2023 年水產行業低迷疊加消費降級,漁業板塊營收下滑,生物科技尚未盈利,最終觸發破產清算程序。
牽一發而動全身
2025年4月,海安市人民法院裁定中洋集團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其核心資產如海洋廣場項目由國企海安市城建開發投資集團接手。至此,這家曾被譽為“海安經濟支柱”的企業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明星企業,如今竟走到了破產清算的境地,確實令人扼腕。
據法院裁定書披露,截至2025年4月,中洋集團作為被執行人的未執結案件達13起,債務規模超7億元,長期“資不抵債”的困境最終將其推向破產清算。海安市政府雖曾組建清算組試圖挽救,但積重難返。債權人鑫緣絲綢集團的申請,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申請人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被申請人江蘇中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享有的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到期債權處于不能清償的客觀狀態,經強制執行,江蘇中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仍無法清償債務,故應當認定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裁定如下:受理申請人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被申請人江蘇中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破產清算申請。
作為海安的納稅大戶和就業支柱,中洋集團的轟然倒塌或將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連鎖反應——大量崗位的流失、地方財稅的銳減、上下游供應鏈企業的應收賬款風險以及城市民營經濟投資信心的動搖。
中洋集團的破產并非個案,而是傳統企業在政策調控、行業轉型與市場分化中遭遇困境的縮影。其啟示在于:一、戰略聚焦:避免盲目多元化,深耕核心賽道,例如中洋若專注漁業食品的技術迭代與品牌升級,或可避免資金鏈斷裂。二、政策響應:密切關注行業政策動向,例如房地產企業需提前布局 “好房子” 標準,農業企業應把握 “智慧農業” 機遇。三、風險韌性:優化債務結構,建立現金流預警機制,例如通過資產證券化、供應鏈金融等工具增強流動性。
當前市場環境呈現 “政策主導、創新驅動、分化加劇” 的特征,企業需在變局中找到自身定位,方能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突圍。
來源:南通樓市觀察、江蘇經濟報、海安網-禹辰傳媒、vhaian、南通樓市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