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漢代的先人們如何扎根生活、仰望星空?在河南南陽遺存的漢畫像石上,我們或可窺見一斑。5月9日,由南陽漢畫館和中國留學生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泱泱漢風——南陽漢畫像石拓片精品(上海)展”開展。作為首批觀眾,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留學生們和小朋友們一起觀展,共同探索畫像石拓片背后的浪漫底蘊。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7月。
漢畫像石藝術承載著深厚的漢文化底蘊,在歷史的天空閃耀千年。作為形象化的漢代史料,南陽漢畫像石以簡約粗獷的雕刻技法、流動飛揚的繪畫線條、夸張變形的物像造型、以形寫神的創作理念等個性鮮明的藝術表現,生動地反映了漢代物質和精神領域的各個層面,被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贊譽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
作為我國建館最早、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專題博物館,南陽市漢畫館潛心收藏著自民國以來南陽市發現或出土的絕大多數漢畫像石。本次展覽從其館藏的2000多塊漢畫像石中精選出68塊,以漢畫像石拓片的形式展出,通過“農業勞動”“建筑藝術”“歷史典故”“社會生活”“角抵斗獸”“舞樂百戲”“祥瑞升仙”“天文神話”等8個展區,將南陽漢畫像石背后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娓娓道來。
認真聆聽《仰望星空一一南陽漢代天文畫像與現代航天科技》講座后,留學生們和小朋友一起走進特展廳,在一幅幅簡約而生動的漢畫像石拓片里“穿越時空”、觸摸歷史,領略其背后意蘊萬千的斑斕意象。“有牛郎織女、北斗星宿,還有古代捕魚游樂的生活場景。從畫像中,我能感受到漢代文化的厚重與浪漫。”柬埔寨留學生任敏嘉直言。而在來自阿根廷的黛婭看來,石刻上古人們描摹的恢弘想象與生活場景,讓自己對中華文化有了更具象的認識。
為了讓大家更為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內涵,展覽現場還準備了拓印體驗活動。觀展者親手上墨、敷紙、拓印,用沉浸式的體驗解鎖周圍形象各異的漢畫像石拓片由何而來。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們還將整場展覽的講解詞譯為英文,為展覽提供雙語解讀,進而幫助更多觀展的外國友人詳細而深度領略漢文化魅力。
記者:李爽
編輯:沈莉娜 張小小
審核:周樣波 李于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