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4天,上海國際花展于5月11日落下帷幕,累計吸引賞花客超983.27萬人次,同比去年花展增長約497%。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這場“春日花事”通過專業定位、文化賦能、經濟激活、社會共建等多維度的聯動,為城市注入全新活力,也實現了從“行業盛事”向“城市花事”的躍遷。
當繁花褪去,城市仍在花香余韻中前行。本屆上海國際花展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城市發展的多維可能性——如何讓生態理念扎根、讓人文關懷傳承、讓跨界融合不息、讓共治精神延續,或許這才是“后花展時代”留給我們的思考。
市民在浦東新區分會場觀賞花展
共創:專業和城市雙主會場優勢互補
去年,是“上海國際花展”品牌從上海植物園走向城市公共空間的第一年。通過空間的拓展,“全城辦展”模式令市民獲得了豐富獨特的體驗。
今年,恰逢上海國際花展創辦18周年,如何使其成為上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城市的創新實踐?上海植物園園長嚴巍認為,如同一份為城市獻上的“成人禮”,今年花展已不滿足于“走出來”,而更專注于在這條“從行業展會向城市賦能平臺”轉型之路上“走深走實”。
上海植物園作為行業主會場,聚焦科研創新與產業升級
在嚴巍看來,辦花展不僅要在專業性上下功夫,更要在傳遞人文關懷和可持續理念、帶動經濟增長等方面進行探索,助力“人民城市”“公園城市”建設。“作為花展品牌的創始地,上海植物園好比創新的策源地和根據地,通過與城市主會場的優勢互補,可以將一些理念鋪陳到中心城區,也彌補了植物園受地形所限在氛圍布置方面的遺憾。”她表示,當市民了解城市發展的需求并產生共情和共鳴后,才能團結到更多力量關注生態建設。
黃浦新天地作為城市主會場,激活城市活力與多維價值
因此,今年花展創新設置了雙主會場——行業主會場(上海植物園)與城市主會場(黃浦新天地),并設置了5個分會場和15個城市節點。這一模式旨在通過差異化定位實現多維賦能,即行業主會場側重科研技術與產業聯動,城市主會場側重公眾體驗與文化傳播。通過“科技內核+城市基因”的雙向驅動,兼顧專業深度與大眾吸引力,探索生態與經濟共生路徑。
行業主會場聚焦科研創新與產業升級。通過集中展示2500余種新優特色植物,凸顯上海在花卉育種與栽培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首發的9個國內外花卉新品種進一步推動了園藝科技研發,助力產業鏈向高端延伸;通過新優植物展、長三角花卉新優品種推介會及各種論壇活動,促進技術交流與成果轉化,為行業提供創新樣本,培育行業未來人才;“生生不息”珍奇植物展等專業展覽,則盡顯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和物種保育的必要性。
上海植物園的溫室
城市主會場則激活城市活力與多維價值。通過國內外頂尖設計團隊在市中心“造園”,推動城市空間煥新,并將生態低碳環保理念傳遞給公眾;通過與東臺市集、新天地商戶櫥窗花藝、南京路老字號等的聯動,吸引品牌共創,形成“以花為媒”的消費新場景;而通過聚焦阿爾茨海默病、孤獨癥、女性成長等人文議題,通過“新場景”體現了花展的社會責任與人文溫度。
黃浦主會場的“與光同塵”花園聚焦女性成長議題
共生: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始終
花展不僅是花卉產業的展示窗口,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實驗場。此次花展中,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在城市花卉應用、行業人才培養、景點循環利用等方面,均探索著新形式和新場景,向公眾普及綠色生態理念。
在黃浦主會場的復興公園大草坪上,18組“花叢花壇”作品首次被引入花展,展示著高水平園藝水平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海植物園介紹,“花叢花壇”是一種布置形式更多樣、應用種類更豐富、觀賞時間更持久的花卉應用新趨勢,不僅確保了資源的長期可持續利用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也為觀賞性強、表達形式豐富的一二年生花卉留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間。本屆花展中,植物園副園長胡真和園藝專家季靜波共同提議在展期內嘗試新模式,首次實景演練比武由黃浦區綠化管理所協助在復興公園落地完成。
“花叢花壇”比武落地復興公園
市民觀賞“花壇花叢”
而在浦東新區分會場,一條“新自然主義花境長廊”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打卡點。花境由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團隊選用長三角地區植物品種打造,在橋面上模擬出一片靈動的草甸風光。上海植物園副園長胡真介紹,這種追求自然野趣美感的花境通過模擬自然植物群落,強調生態性與可持續性,從而減少人工干預,降低養護成本。通過花展的實踐,這種花境將在上海街頭越來越常見。
浦東新區分會場打造的新自然主義花廊
作為“設計師的孵化平臺”,上海國際花展也探索出一條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實現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本屆花展中,行業新生力量大放異彩,高校團隊和年輕設計師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舞臺。在黃浦主會場,高校師生或青年設計師團隊與醫療機構聯手打造的“療愈主題花園”與國際知名團隊設計的花園在太平湖邊同臺競技。在植物園主會場,“未來園藝師”板塊連續第十年亮相,10年來已吸引數百所院校參與,落地方案達近40組。2021年起花展組委會聯合《中國園林》雜志社共同創立的“未來花園設計師競賽”,參賽范圍從長三角地區擴大到全國高校,已吸引27個省52個市、328所院校的1410支團隊報名,21組方案已落地。
高校團隊設計的“腦迷宮”花園
景點的可持續利用,則詮釋著“永不落幕花展”的深刻內涵。花展還沒結束,黃浦主會場的多座花園已被區內街道“爭相預訂”,希望在花展結束后搬回社區中。“街道相關負責人帶著社區規劃師來到現場,結合各自的城市更新、一街一路規劃,尋找藝術裝置與街景及社區結合的方式。”黃浦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顧芳透露,目前有意向的景點已達十幾組,包括“花寶寶”吉祥物、“貓之秀場”的貓咪、“茁茁相伴”的花車、“感知城市”的蝴蝶復眼及口器、“地球衛士”的蜜蜂蜂巢等。
Farm to Table“可食花園”中的廚房植物
徐匯區分會場部分景點也將在閉幕后“搬回”社區中,繼續供居民觀賞。徐匯區綠化管理中心綠地管理科科長曾俊介紹,斜土街道的展品有望搬到日暉六村區域,凌云街道的竹編咖啡杯也會成為社區花園一景,繼續展示生態低碳理念。
徐匯分會場的華涇鎮景點請來烏泥涇棉紡織非遺技藝傳承人
當花展結束后的藝術裝置成為社區日常可見的公共展品,傳統花展的“瞬時綻放”才能轉化為持續造福社區的生態價值,從而實現“人人都是園丁,處處皆為展場”的愿景。
共贏:“花展+文商旅”打造消費新場景
本屆花展中,“花展+文商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融合,為城市帶來了消費增長極。當賞花邂逅音樂、美食與市集,花展變得好聽、好吃又好逛,傳統賞花也升級為文旅消費新場景,“繁花經濟”新動能由此被激活。
浦東新區分會場核心區域位于前灘
據不完全統計,本次花展期間(4月18日-5月11日)各主分會場共接待游客超983.27萬人次。其中,黃浦主會場客流量約432.47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5%(不包含南京東路商圈),浦東分會場客流量約384.09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14.59%。
人氣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效應明顯。黃浦主會場帶動區域內及周邊各類商戶銷售大幅度提升,其中新天地商業區域銷售同比增長近16%;浦東分會場帶動區域內及周邊各類商戶銷售提升近21.44%;徐匯等其它各主分會場客流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徐匯、臨港、上海植物園分別帶動區域內及周邊商業經濟增長約四到六成不等。
黃浦主會場帶動消費效應明顯
“以展聚力”是此次黃浦新天地主會場探索的策展模式。顧芳介紹,據不完全統計,黃浦主會場參與企業達三四十家,通過永業集團、瑞安集團、新世界集團、小紅書等企業的放大聯動效應,一批優秀的老字號企業和商戶都傾情投入,為花展帶來一系列高質量的展覽、花市和活動。南京路步行街各家老字號推出上海國際花展聯名款產品,包括沈大成的“繁花成錦”禮盒、泰康食品的“花頂奶茶”、三陽南貨店的“花開新世界”茶點禮盒、新世界集團的“一花一世界,花開新世界”抱抱桶伴手禮等。據統計,花展期間黃浦主會場商戶銷售額提升近19%,客流增長超兩位數。
老字號沈大成與花展聯名開發了糕點禮盒
浦東新區分會場舉辦了前灘花集、快閃市民園藝中心、春日游園會、早春非遺生活節等17場活動,秉持“以花為媒、花展搭臺、經濟唱戲”的理念,促進業態聯動,更將紀念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的理念貫穿其中。其中,錢家灘路公園巷步行街打造主題性春夏花集,結合多種花藝裝置吸引市民前來“走花路”,“早春非遺生活節”則聯合國內110多個生活藝術家展現非遺文化。“所有女生快樂市集之‘李’想街區”活動期間入園人數超3萬,小紅書筆記超174萬篇,閱讀量超1113萬。
早春非遺生活節聯合國內110余位生活藝術家展現非遺文化
徐匯分會場也帶來一場“舌尖上的賞花奇旅”,非遺老字號手作桃花酥、歷史建筑里的海派美食、好看又好喝的“花咖套餐”等一系列“限定體驗”,讓衡復風貌區變得更加甜蜜愜意。奉賢分會場則在“五一”期間推出Bulu自然探秘集章活動、大學生文創市集、假日花市等,共吸引超9萬名市民游客參觀游覽。上海植物園的“花漾生活市集”及花展專屬“玉蘭雪糕”則令市民在賞花的同時獲得了更豐富的消費體驗。
徐匯分會場打造“舌尖上的賞花奇旅”
散落在申城各地標性商圈的“主題城市節點”,也用沉浸式花藝體驗探索著生態價值與商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截至5月5日,上海植物園與第一八佰伴共同打造的“繪花——都市花鏡·植愈時光”景點迎來20余萬名消費者打卡,同比上升26%,銷售同比上升33%。在花展期間舉辦的ESG可持續發展主題沙龍中,嘉賓們聚焦綠色商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等議題,探討“花園經濟+綠色商業”如何共創。虹口北外灘濱水沿岸的東岸綠地也設置了主題景點,利用石庫門花藝裝置打造出“歷史門庭擁抱現代地標”的打卡點。同時與咖啡文化節形成互動,為市民帶來“賞花動線+消費場景+體育休閑”的文旅商體展融合新體驗,展現出虹口濱江的歷史底蘊與生態活力。
市民觀賞上海植物園內的畫展
正如顧芳所說,當你在花展中不經意間看到外籍畫家以植物為素材的百余幅畫作,當你在凝視一朵花時耳畔傳來花展主題曲《百花啟示錄》,當你在商業地標和城市節點看到一扇扇被花藝裝扮一新的櫥窗和門頭,你會發現,通過花展的跨界聯動,行業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并產生緊密鏈接,由此也催生了各種神奇的“化學反應”。
共治:市民從“觀賞者”變為“共建者”
本屆花展中,市民與花展的深度互動也是亮點之一。市民從“觀賞者”到“共建者”的角色轉變,代表著花展逐漸從“政府單向主導”轉變為“全民共建共享”。通過市民的傳播與共建,花展IP才能超越短期流量,沉淀為一張城市名片、一個軟實力符號。
對此,嚴巍認為:“如何將美麗中國建設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需要搭建像花展這樣大家喜聞樂見的平臺。通過引導公眾參與,建立了溝通平臺,也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紐帶。通過各種場景的搭建,傳統的科普內容在百姓身邊隨處可見,看不見摸不著的‘理念’成為更接地氣的場景和活動,人和城市的需求被深度鏈接,繼而煥新煥活并形成價值轉換,這也是此次花展的探索。”
在徐匯區分會場,草坪瑜伽、環貿春日市集、襄陽公園梧桐音樂會等10場主題活動呈現“花展+音樂”新模式,累計吸引一萬余人參與。其中最“出圈”的要數上海音樂學院樓下供市民隨意彈奏的鋼琴和上音師生帶來的“陽臺音樂會”了,師生們如天籟般的“音樂快閃”為路過市民帶去驚喜。上海越劇院、上海音樂學院愛藝合唱隊、湖南街道藝楓舞蹈隊、湖南街道陜新滬劇坊、退休上音教職工陽光合唱團等都來到花展中,為觀眾帶去合唱、舞蹈、曲藝、樂器演奏等節目,彰顯出城市的藝術品位及“音樂街區”的獨特魅力。
上音樓下搬來鋼琴邀市民彈奏
“市民共創景點”更令人印象深刻。區內街鎮的景點中,很多都邀請社區居民和區內企業商戶一同參與。非遺竹編動植物元素、居民創作的書畫、志愿者一同拼搭的樂高積木花……細節中彰顯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最美窗陽臺植物”征集更是收到了幾十份參賽作品,家住虹梅街道桂林苑的居民吳瑾將自家底樓天井變成了“詩意空間”,希望將居住環境變成“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生態家園,用花香溫暖鄰里。
樂高積木花由市民拼搭
花展志愿者“小種子”們,也通過科普講解將生態理念悄悄播種在市民心中。以上海植物園為例,花展期間志愿者共服務1745人次,開展科普講解350場,累計服務13960小時。科普講解志愿者江俊華面對資深植物愛好者和親子家庭等不同群體,嘗試用多樣化的方式傳遞知識,尤其擅長用趣味實驗和神話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播種“興趣的種子”。“志愿者的意義更多在于傳遞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當游客因我的講解而凝視一朵花,當孩子因一個故事而記住植物名,我便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他說。
花展志愿者熱情講解
花展的“熱度”通過市民評選和市民滿意度調查的數據便可見一斑。4月18日至4月30日,共有34000余人次參與投票評選最美景點,總投票數達61476票。在小紅書上,今年花展相關話題瀏覽量超過800萬,有將近10萬篇筆記分享花展見聞。
街鎮景點的非遺元素由市民共創
通過這些深度互動,市民的“本土文化認同感”和“生態主人翁”意識被喚醒,城市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得到體現。當大家愿意為澆灌一株花駐足、為設計一座花園提案時,說明城市真正成為了“詩意棲居地”。
原標題:《“一朵花”如何賦能城市?打造新場景,拉動新消費,激發新動能》
欄目編輯:錢文婷 題圖來源:金旻矣 圖片來源:金旻矣 楊建正 周馨 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金旻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