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鄒倜然
“要把3萬余噸的鋼結構分解成138個智能模塊,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內,相當于在30個足球場面積上繡花,挑戰很大。”中鐵寶橋舟山公司總工程師吳江波指著設計圖紙介紹。
焊接機器人正在工作
在吳江波面前的,是正在建設階段的西堠門公鐵兩用跨海大橋。這座主跨1488米的大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大橋,在高鐵跨海橋梁中首次應用斜拉懸索協作體系、嵌入式設置沉井基礎等五項“世界之最”和三項“世界首次”的施工方法。“制造難度前所未見。”吳江波表示,要破解這些難題,必須加快推動傳統鋼橋梁制造向智能化、自動化轉型升級。
走進西堠門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智能制造車間,智能焊接機器人列陣排布,機械臂精準舞動,激光火花飛濺。焊接作為鋼橋制造的核心環節,其質量直接關系到橋梁的安全性和性能。中鐵寶橋舟山公司技術研發部副部長郭瑞介紹道:“通過給自動化焊接設備接入AI深度學習算法,就是給機器裝上了‘智慧大腦’。”
“這些機器人配備的先進機器視覺系統,如同擁有敏銳的‘眼睛’,能夠準確精準識別所需焊接位置,還能夠快速捕捉到焊接圖像數據,識別焊縫中的各類缺陷。”郭瑞說道,設備一旦通過“眼睛”發現問題,系統立即發出警報并定位,確保不良產品在第一時間得到處理。
吳江波告訴記者,他們還布局了鋼橋梁制造“五線一系統”智能產線,能夠實現全流程制造自動化生產,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產品質量也實現了質的飛躍。這條國內領先的生產線覆蓋了從板材智能下料切割、板單元智能焊接、節段智能總拼、鋼箱梁智能涂裝、鋼護欄智能制造以及車間制造執行智能管控全過程,實現了鋼橋梁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制造,單元件制造智能設備使用率達100%,生產效率提高了40%以上。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