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方開啟談判前,特朗普口風大變,接連做出退讓,他難道真的要主動戴上“對華軟弱”這頂帽子?不管怎么說,特朗普的退讓,也意味著中美談判的首輪勝負結果已經出現了。
(中美談判前,特朗普再次改口)
目前來看,特朗普對華加征高關稅,本意是要施壓中國經濟,卻無奈導致了諸多美國企業的進退兩難,甚至一些美國消費者也在抱怨日益昂貴的商品價格。
而現在,就在中美談判前夕,特朗普改口了,他表示,只要在瑞士的會談取得積極成果,他將考慮對華降低關稅。這一態度,無疑是對中美達成協議的一種期盼,但同時也暴露了特朗普的不自信,這回的首輪接觸談判,勝負或許已經分出來了。
不過作為這次的美方代表,美國財長貝森特則冷靜地指出,這次中美高層會晤更像是為緩和氣氛、重新打開對話的大門,而不是要立刻簽署什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這樣的低調表態與特朗普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所以也能進一步看到,特朗普可能已經有了徹底對華讓步的打算。
(美國財長貝森特是這次的美方代表)
此外,還能看到特朗普做出的另一個耐人尋味的決定,特朗普的重要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被排除在此次會談之外。
這位以極端反華立場被人熟知的官員,曾在個人出版物中用激烈的語言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當年,他的這些觀點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調,但如今卻被按下了“暫停鍵”。不讓瓦納羅出現在中美談判桌上,不僅釋放出美國愿意調整策略的信號,而且美方或許還在試圖推動建立一個更務實的對話環境。
特朗普的這一系列舉動,雖然釋放出積極信號,但也不得不讓人警惕。表面上,他依然保持著一貫的強勢形象,但細細琢磨下來就會發現,實際上他正在巧妙地放下身段。
(瓦納羅是不折不扣的“對華鷹派”)
或許特朗普明白,妥協和談判并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的表現。然而,對于他的選民來說,他必須小心翼翼地隱藏這種策略的深層用意,以免被扣上“對華軟弱”的帽子。
那么特朗普近期在對華關稅立場上的軟化,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加劇,高關稅反噬效應顯現。特朗普對華加征145%關稅后,美國消費品價格飆升,尤其是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等依賴中國供應鏈的行業。美國超市貨架出現短缺,洛杉磯港集裝箱吞吐量暴跌34%。
與此同時,美國制造業面臨120萬個崗位流失的風險,汽車行業因供應鏈斷裂成本激增。
4月以來,美國股市、債市、匯市“三殺”。美國國債市場遭遇拋售潮,日本、中國等央行減持美債,黃金價格創新高,顯示市場對美元信心動搖。
(美國股市、匯市都下跌)
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發出預警,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3.3%下調至2.8%,并批評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負面沖擊”。
其次,特朗普面對沉重的國內政治壓力,中期選舉臨近,選民不滿加劇。現在美國大豆、玉米對華出口銳減,農業州農民損失慘重,這也正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
而且如今超過一半的美國人不認可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近5成民眾反對加征關稅。有調查顯示,72%的受訪者認為“對華強硬政策適得其反”,53%的藍領工人稱“生活比五年前更糟”。
另外,共和黨議員擔憂關稅戰影響中期選舉,部分溫和派要求調整政策。特朗普需在2025年底前達成貿易協議,以避免經濟衰退沖擊2026年中期選舉。
第三,國際社會的反制與盟友離心,使得美國孤立加劇。中方作出的反制不用多說,現在就連美國的盟友,都拒絕配合特朗普。
(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若與美國關稅談判失敗,將采取報復性措施)
歐盟啟動《反脅迫工具法案》對美加征報復性關稅。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國拒絕接受美國單邊要求,日本財務省拋售300億美債,墨西哥總統稱“未與美國達成任何協議”。
所以說,現在的局勢明了,特朗普的“服軟”本質上是迫于現實壓力的戰術調整,而非戰略放棄。未來中美談判仍將充滿博弈,但若美國不徹底取消單邊關稅,中方自然也不會輕易讓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