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瀘定橋,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以前課本上的《飛奪瀘定橋》一文,而現實中的瀘定橋邊,有一座鄧公親書的紀念碑,用來紀念紅軍戰士的英勇一戰。
這么多年來,關于飛奪瀘定橋一直有個爭論,參與奪橋的勇士有多少位,他們都是叫什么名字。
曾經英勇的戰士我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名字不應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當年飛奪瀘定橋的紅軍戰士。
1935年5月 ,紅軍突破敵人圍追堵截來到四川大渡河邊,湍急的河流仿佛天塹一般橫亙在我軍面前,河流太急無法架橋,只能在渡口處尋找渡船通過,但當時我軍只找到4條船只,其中3條還需要搶修,如果依靠渡船過河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而尾隨在后的敵人顯然不會給我軍這么多時間。時不我待,毛主席當機立斷,大部隊立即北上奪取瀘定橋。
為了節省渡河時間紅軍兵分兩路,紅一軍團一師留在渡口依靠渡船過河,到達對岸后立即向北進發,二師和紅五師奪取瀘定橋過河。
前面說到的奪橋勇士,正是來自二師4團,當時4團在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后來的開國上將)的率領下,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發,限期三天奪取瀘定橋打通道路。
兩人率領4團于5月27日清晨出發,一個白天就急行軍90里,這不像現在軍隊外出拉練,而是在行軍過程中還要負責清除敵人火力點和阻擊部隊等,這樣的行進速度可以說是冠絕全球,我軍天下第一陸軍的稱號并非浪得虛名。
從渡口到瀘定橋距離320多里,按照這個速度白天黑夜趕路,限期內到達是肯定沒問題的。
但第二天凌晨,朱老總又下達新命令,因敵人迫近,4團必須在29日攻占瀘定橋。
原定的三天時間瞬間減少三分之一,并且還有240里的山路要走,中間還要肅清敵人,這么遠的距離全靠戰士的兩條腿,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如果是國民黨軍隊,收到這樣的命令肯定會直接撂挑子不干,但4團上下卻什么也沒說,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堅決完成任務,國共兩軍的差距就體現在這些細節處,也正是一次次細節的積累量變引發質變,最終戰勝國民黨軍隊,還有后來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當然這都是后話。
當時的4團接到命令后立即開始狂奔,至當晚7點行進130多里,距離瀘定橋只剩100多里了。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我軍著急趕路時,天上竟然下起了大雨,山路泥濘行進困難,一邊是陡峭的山崖,一邊是咆哮的大河,戰士腳下打滑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而且還要夜間行軍,又無法打起火把,可以說是面臨生死考驗,我軍戰士不怕苦不拍累更不怕死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
就在我軍摸黑前進時,河對岸卻突然亮起了火把,原來這是老蔣安排去增援瀘定城的敵軍。
看到敵人亮起火把,我軍也有樣學樣,對面問我軍屬于哪支部隊,我軍直接報出了之前被滅敵軍的番號,說自己收到命令前往瀘定橋增援,對面敵人不疑有他,就這樣兩支隊伍懷著不同的心思向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但沒過多久對面敵軍突然停了下來,我軍以為出現什么變故,就問對面怎么了,沒想到對面竟回答:“到點了,停下吃飯”。肩負救援任務急行軍中停軍吃飯,這真讓我軍大開眼界,天底下也只有國民黨軍隊才能干出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吧。
我軍不為所動,為了能跑得更快,就把重武器全都交給一個連攜帶,其他人輕裝上陣盡快抵達瀘定橋。
蒼天不負有心人,29日一早,瀘定橋終于出現在眼前,我軍奇兵突至順勢滅掉橋頭守軍,與對岸敵人呈隔橋對峙之勢。
25個小時急行軍240公里,能打破我軍紀錄的只有我軍自己!
比預定時間提前到達,我軍奪取橋頭后并沒有立即發起攻擊,而是讓戰士們原地休整,一方面積蓄體力,一方面等待后邊的重武器跟上來。
那時,瀘定橋上只剩下13根光禿禿的鐵鏈,敵人覺著除非我軍有翅膀,否則怎么樣也無法過河。
戰斗開始前,4團在岸邊布置了一個營壓制敵人火力,22名戰士自告奮勇作為尖刀在前突進,后面跟著一個連的戰士負責鋪板架橋,最后邊放置一個連作為突擊隊,一旦橋面鋪好就立即過橋攻占敵軍陣地。
29日下午4時,戰斗號角吹響,尖刀隊攀著鐵索發起進攻,對面敵人見狀急忙反擊,剛開始還打的有聲有色,但我軍優勢火力開始發威時,對面立刻敗下陣來。
敵人一邊抵抗我軍一邊請求增援,但昨夜和我軍一同行進的那部分軍隊遠遠看到我軍火力兇猛之后,想都沒想直接腳底抹油開溜了。
守軍將領李全山之前還想著好好打一場掙軍功,但現在援軍跑了,我軍攻勢又猛,被嚇破膽的他再也無心戀戰,匆忙安排一個營守橋,自己帶著其余部隊開始跑路。
頂頭上司走了,被拋下的營長怎么可能坐以待斃,只留下一個班守橋,自己帶人撤回瀘定城也做好了隨時跑路的準備。
防守任務逐級下壓,最后只剩下一個班在守橋,整場戰斗可以說是虎頭蛇尾,但這正好給我軍減輕壓力。
敵軍在最后關頭點燃鐵鏈上的煤油,但這并沒起到絲毫作用,我軍最終突破封鎖順利奪得瀘定橋。
雖然這不是一場多么大的戰役,但其意義卻是巨大的,奪下瀘定橋就相當于為整個紅軍打通了生路,從此我軍天高任鳥飛,開啟了后來的輝煌歷程。
這次戰斗中活下來的18名勇士,組織上給每人獎勵了一套列寧服,還有筆和筆記本及一個搪瓷碗。
現在看來這些普通的東西根本不足以表彰尖刀戰士的勇猛,但在當時這可是無上的榮耀,東西可能不值錢,但其中代表的榮耀可是至高無上的。
不過最讓人遺憾的是,因為當時我軍形勢危急,簡單的表彰之后全體將士又踏上征途,沒有人記下這22位勇士的名字,以至于后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的名字都湮滅在歷史長河中,至于戰斗中死去的四位勇士,就更沒人會記得了。
直到1966年,王永模被派到瀘定工作,尋找勇士的事情才有了轉機。他覺著應該找出當年的勇士,讓他們被所有后來人銘記,于是他開始了艱難的尋找勇士的工作。
直到1975年,王永模在參觀紀念館時偶然看到了一個名為劉梓華的戰士簡介和照片,多方求證之下認定這就是當年的22勇士之一。
再之后,王永模還找到楊成武了解當年奪橋勇士的信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陸續找到了云貴川、李友林、廖大珠、劉金山、王海云等勇士,2007年,趙長發,楊田銘也被發現,還有跌落河中的四名勇士李富仁、劉大貴、魏小三和王洪山。
至此,12個位勇士已經確認名字,但還有10人我們仍一無所知,但是他們的功績不會被埋沒,相信在更多人的努力下,這22位勇士的名字必定會被全部找到,瀘定河邊的22根紀念柱上將不會再有空白。十三根鐵索為我軍打通生路,22位勇士的無畏精神也將永遠激勵我們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