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讀懂儲能
鋰電巨頭爭奪的“白色石油”,
既可載舟,亦可覆舟。
?圖源|UNSPLASH
文|王璟 編輯|楊倩
來源|儲能嚴究院
近日,一則消息在新能源行業引發廣泛關注。
當地時間5月7日,智利生產促進局(Corfo)發布公告稱,比亞迪與青山集團已分別放棄在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地區投資建設鋰電材料工廠的計劃。
其中,比亞迪原擬投資2.9億美元,建設年產5萬噸鋰正極材料的工廠,原本預計于2025年底前投產,但由于“市場因素導致項目落地受阻”,“2025年1月,比亞迪智利公司自行放棄了其選定的地塊”。
青山集團則計劃投資2.33億美元,建設年產12萬噸的磷酸鐵鋰項目。公告透露,參與該項目的實體青山控股集團子公司永青科技(Yonqing Technology)因未按招標要求成立智利法人實體,其資格自動終止且不獲補償。該企業曾申請由另一家公司(Eternal Tsingshan Group. Co. Ltd.)替代,但因后者未參與原始招標流程遭拒。
作為全球鋰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智利占據了全球鋰儲量的四成左右,主要集中在阿塔卡馬鹽湖(Salar de Atacama),吸引了包括比亞迪、青山集團在內的多家中國龍頭企業爭相布局。
此前,這兩家企業通過全球供應鏈整合,在國內儲能競標中展現出強大的成本優勢,屢屢報出“超低價”。如今卻在南美鋰礦布局上雙雙受挫,令市場頗感意外,并引發了對其后續影響的廣泛討論。
01
儲能嚴究院
鋰價暴跌是關鍵“推手”
鋰資源是新能源汽車電池和儲能電池的核心原材料,被譽為“白色石油”,其供應穩定性直接關系到整個儲能與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據統計,當前鋰資源近90%用于鋰電池的生產。
全球鋰資源分布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南美洲、澳大利亞和中國。其中,“南美鋰三角”——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三國合計占全球儲量的54%(智利41%,阿根廷10%,玻利維亞3%),澳大利亞與中國分別占比25%和7%。
這意味著,中國新能源企業若想保障鋰資源供應,必須通過海外擴張實施多元化戰略,持續提升資源自給率。
寧德時代、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紫金礦業、西藏珠峰等均已在南美出手布局。
據公開資料,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海外鋰礦戰略布局已形成橫跨北美、澳洲、非洲與南美四大洲的網絡。
2024年11月26日,由寧德時代、洛陽鉬業組建的聯合體,與玻利維亞國家鋰業公司(YLB)正式簽署烏尤尼鹽湖(Uyuni)鋰資源開發協議,累計投資逾70億元,獲得這一全球最大面積鹽湖鋰礦的工業化開采及精煉權益。
以青山控股集團為例,其已在東南亞、非洲等地深度布局,聚焦鎳、鋰等關鍵資源,打造新能源材料一體化產業鏈。
依托印尼莫羅瓦利工業園,青山集團構建了從紅土鎳礦開采到氫氧化鋰、碳酸鋰及磷酸鐵鋰生產的完整鋰電材料鏈條。
同時,青山集團還積極拓展津巴布韋鋰礦資源,投資10億美元建設不銹鋼工廠,并規劃年產鋰精礦20萬噸。2022年,青山集團通過與華友鈷業合作,取得Arcadia鋰礦項目部分權益,碳酸鋰當量約5萬噸,成為其鋰資源的重要供應基地之一。
然而,近期比亞迪與青山集團相繼放棄智利鋰礦項目,鋰價暴跌成為不可忽視的直接誘因。
過去幾年,鋰價經歷劇烈波動。受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快速擴張帶動,鋰價一度飆升至歷史高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2022年曾觸及60萬元/噸,引發“中國企業海外買礦”熱潮。
但隨著供給端放量和需求階段性放緩,鋰價迅速回落。進入2025年,鋰價已跌至每噸不足1萬美元,市場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
受碳酸鋰價格全年下行趨勢拖累,2024年鋰鹽板塊全行業陷入虧損泥潭,相關上市公司業績集體承壓。頭部企業普遍虧損或業績下滑,其中天齊鋰業全年凈虧損達79億元,贛鋒鋰業、盛新鋰能等第二梯隊企業同樣大幅虧損。
在此背景下,繼續推進智利項目將面臨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的風險。若按原計劃投資建設,投產后產品價格可能遠低于預期,導致投資回報大幅縮水,前期投入也可能覆水難收。
事實上,鋰價下跌已對比亞迪財務造成實際沖擊。比亞迪2024年財報顯示,其對盛新鋰能的投資累計超過20億元,但當年虧損達3379萬元;西藏扎布耶鹽湖子公司亦虧損593萬元。
此外,智利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加劇了投資風險。
2023年該國出臺的新鋰政策規定,任何新鋰項目都需與國家企業合作,并確保國家控股多數股份。此前,天齊鋰業就因智利政府推動鋰礦國有化而面臨潛在收益受損的風險。
面對市場與政策的雙重壓力,比亞迪與青山集團選擇退出智利項目,雖顯無奈,但從商業決策角度看,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
這一調整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10月,青山集團同樣退出了阿根廷鋰礦項目,以6.99億美元出售全部股權。該項目累計投資6.19億美元(約合44億元人民幣),青山實現小幅浮盈。該鋰礦于2022年7月正式投產,預計2025年碳酸鋰年產量可達2.4萬噸。
種種跡象表明,在鋰價下行與政策收緊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正重新評估海外鋰資源項目的投資邏輯,更加注重風險控制與戰略布局的平衡。
02
儲能嚴究院
比亞迪二度折戟
對比亞迪而言,此次在智利鋰礦項目上的失利并非首次。
早在2022年1月12日,比亞迪曾以6100萬美元(約3.87億元人民幣)中標智利8萬噸鋰礦開采權。然而僅兩天后,智利政府突然宣布暫停合同執行,并最終終止了該項目。
當地法院公告顯示,此舉系接受科皮亞波州州長及阿塔卡馬鹽湖周邊原住民社區的上訴所致,理由是該競標方案違反了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與寧德時代、青山集團等相比,比亞迪的鋰資源布局仍主要集中于國內,涵蓋青海鹽湖、“亞洲鋰都”江西宜春等地。公司在積極獲取上游鋰礦資源的同時,亦通過合資建廠、參股等方式向中游冶煉及下游電池生產環節延伸。
比亞迪與鋰鹽龍頭企業融捷股份關系密切。王傳福表兄、融捷董事長呂向陽同時擔任比亞迪副董事長兼非執行董事,曾與王傳福于1995年共同創辦比亞迪。
目前,比亞迪為融捷第二大戰略客戶,主要從后者采購鋰鹽及鋰電池設備。截至2024年底,融捷集團持有比亞迪A股5.33%的股份。
自2014年起,比亞迪便開始涉足鹽湖鋰資源開發,當年投資西藏扎布耶鹽湖;2017年與鹽湖股份合資啟動年產3萬噸碳酸鋰項目,開發青海鹽湖資源。
2022年,比亞迪在鋰礦領域動作頻繁:3月戰略投資盛新鋰能;同月底聯合四川路橋成立四川路迪礦業公司(后于2024年8月注銷);9月,還與宜春礦業成立宜春比亞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持股65%,并推進宜春電池生產基地建設。
當年5月更傳出有意收購非洲6座鋰礦礦山的消息,目標年產碳酸鋰100萬噸。
2024年,比亞迪又對外透露計劃在巴西與西格瑪鋰業探討合作,包括供應協議、合資或收購,與特斯拉、寧德時代展開正面激烈爭奪。不過,上述兩則海外布局傳聞至今未見實質性進展。
依托鋰資源優勢,比亞迪自2008年起布局儲能領域,并持續擴大產能。
盡管其在智利的鋰電材料工廠進展不順,但該國儲能項目卻屢獲突破。2024年1月,比亞迪與西班牙Grenergy Renovables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最初計劃為其智利Oasis de Atacama儲能項目提供1.1GWh儲能系統,至同年9月訂單量已擴大至3GWh,采用MC Cube儲能系統。
然而,若將視野拉長至2024全年,則可發現比亞迪在儲能市場的表現相較同行明顯落后。
據相關機構統計,比亞迪2024年儲能電池出貨量為27GWh,同比增長22.73%(2023年為22GWh),排名全球第三,市場份額遠低于寧德時代(110GWh,同比+60%)與億緯鋰能(40GWh,同比+90%)。
瑞浦蘭鈞作為青山集團旗下動儲新勢力公司,儲能業務的表現同樣面臨挑戰。2024年該公司銷售鋰電池共計43.71GWh,盡管銷量同比翻番,但營業收入僅錄得146.43億元,同比增幅僅30%。其鋰電池產品均價持續下行至0.3349元/Wh,較2023年近乎腰斬。
在今年3月21日公布的中國能建6GWh儲能電芯框架集采名單中,瑞浦蘭鈞更是以0.27元/Wh的投標價創行業新低,穿透了行業平均現金成本線。
交銀國際報告指出,瑞浦蘭鈞作為二線儲能廠商持續實施低價搶單策略,其毛利率較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分別低14-18個百分點,盈利結構短期內難見實質性改善,預計未來三年仍將繼續虧損。
從長遠來看,比亞迪與青山集團在智利鋰礦項目的雙雙折戟,折射出全球鋰資源戰略博弈的復雜性,也將加劇全球儲能競爭格局的波動。鋰價暴跌疊加政策收緊,令中國企業海外鋰礦投資風險驟增。這一系列變局不僅重塑行業投資邏輯,也會倒逼企業加快構建更具彈性的供應鏈體系。
CONTACT U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