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一個很讓容易讓人恍惚的東西,比如我自己都沒意識到,其實R70X是一款2015年發布的產品,彈指十年間過去,它終于迎來了正代的更新,近似的外形風格、且依然是監聽的定位,產品力和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既然是迭代就肯定是存在對比的需求,同時本文也會順帶著對比一下同價位的幾款大廠競品。
當年我曾經因為很多頭戴的佩戴問題而感到道心崩壞、以及那會兒作為學生黨在宿舍里不方便玩臺機的狀態,中途有幾年是完全不燒大耳機的狀態,其中最讓我談之色變的就是鐵三角家族的AD“空氣動圈”系列,那會兒一個基友丟了一副AD2000X在我這里玩,雖然聲音讓我頗為喜歡,但那淺淺的耳罩、夾頭的佩戴,讓我一個寬頭圍且招風耳的眼鏡黨苦不堪言,如果那時候能夠接觸R70X,也許倒也不至于抹殺我玩頭戴的希望。R70X有一個標志性的設計就是中間的頭梁是“斷裂”開的,減少了兩側支架向內收的一個力,所以可以適配很多大腦袋的、戴眼鏡的用戶,但不論是R70X還是如今的R70XA,佩戴其實都對寬頭圍的更友好、更輕質貼合,對于腦袋非常小的人來說,耳罩的尾部的地方可能與面部貼合不緊而導致漏音,所以我能預料到坊間對R70XA在低頻、密度等方面的評價可能存在兩面性。
R70XA在面板部分的設計語言和R70X、包括和后來的ADX5K是比較近似的,它頂部頭梁的部分恢復了一體式的設計、而且整機僅有199g的重量,對頭戴式耳機來說,再科學的“重量分配”都不如本體做的夠輕,算是從源頭解決了佩戴舒適度的問題,而且也不難看出我作為一個寬頭圍的人來說,R70XA耳罩給面部和腦袋帶來的壓力是很小的、不容易像早期的型號那樣壓的耳朵軟骨生疼,作為一個在官方定義中打造給制作人、錄音工程師、音樂人的專業線產品,長期佩戴的舒適度有所保障。
說兩個外在方面的槽點,首先是它本身的插針依然是非通用的2.5mm雙邊出線,所以更換第三方線材的話需要特質的插隼,這個我能理解他們可能是為了一些工作場景下的穩固性、壽命考量,但對想折騰換線的發燒友來說確實不那么方便,且默認標配的是單端插頭,也沒有加錢換4.4/卡農的選項。第二點在于,絨布+皮革混合式的耳罩雖然可以結合二者的優點,佩戴透氣又不至于漏音過多,但R70XA的側面耳罩在皮質的部分觀感十分松垮,選用的材料很薄,開箱環節就有不少褶皺,看著還是有一些膈應的。
R70XA的阻抗是470歐,靈敏度也低于100dB/mW,表面參數上很容易嚇退便攜、以及手持中低端臺機的用戶,這里我倒是要給它“打個彎”。對于高阻抗耳機來說,很多時候反而可以保持你的播放設備在一個比較低的失真點上,這也是為什么我之前測300歐負載的播放器失真時,它相比16、32歐下的表現,和空載的時候是更接近的,在不削波的前提下放心擰音量就可以,只要音量能繼續開響,就別擔心聲音不夠好。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削波的話,大概解釋一下就是,晶體管放大器在提高音量、音量慢慢爬升的過程中、失真會逐漸增高,然后會在某一個點斷崖式地達成超高失真,一般電子管的失真會更線性一些,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看似低功率的電子管純后級反而可以兼顧推力和控制力。至于為什么會偏音,因為有時候是單聲道削波,我以前在用SP2000T單端口直推SIVGA的黃鶯時就出現過偏音的情況,典型的單聲道炸失真。而我在用飛傲KA15、山靈UA4等低端的小尾巴去推R70xa的時候,雖然有時候需要在高增益下把音量開到60-70%,但聲音飽滿有力、收放自如,而且音色還非常細膩順滑。
好了,接下來是開吹預警,個人主觀色彩比較強烈,即便我告訴你我這副R70xa是自己掏錢買的你也會覺得很槍的程度,因為鐵三角在部分“調音難點”的處理上顯得經驗非常老辣,對于我這個也偶爾參與研發的人來說,看到他們身上很多可貴的地方。
我如果說我被一個開放式監聽耳機的低頻給驚艷到了,你會信嗎?
其實在寫文章之前,我看了秦健老師和雙階老錢的評測對話視頻,其中秦健老師給到了一個很中肯的描述,那就是“R70Xa的中低頻響應比R70X要更加平坦”,他還補充到,R70xa的低頻會更適合工作、但R70X可能會聽著更爽。這里我其實同意他的觀點,但對于結論的部分,我希望也表達一個我的個人態度,那就是【相對觀點】和【絕對觀點】的區別,比如,R70Xa比R70X要冷一點,但不影響它本身依然是一個暖聲的耳機,它的低頻比R70X少、但單聽下來依然是量感比較足的,甚至從低頻質量的角度來說,我認為R70Xa要明顯高于R70X。
作為開放式耳機來說,R70Xa的低頻密度、結像聚焦感、大動態是非常優秀的,甚至超越了我心頭愛的MV1,它用更少的量感、形體感更精致的結像,達成了近似的質量,這就已經是另一個維度的東西,而且從研發的角度來說,實現這樣的表現難度更大、也更能夠體現調音的高級感,這是我第一次在同價位的全開放式動圈耳機中聽到如此結實有力的低頻、甚至有一些媲美中高端平板單元的那種密度和細節紋理感,夠深沉、夠有力,但也保持了很好的速度感,需要它的深度的時候、它就可以去聽馬勒,需要它有節奏感的時候,聽聽電音也完全不在話下,整體還足夠的寬松。就低頻質量這一點而言,我認為R70Xa比另外“御三家”的同價位監聽耳機都要高,沒錯,除了前文提過的MV1,還包括HD490Pro和DT1990Pro在內。
R70Xa的人聲雖然沒有R70X那么強的感染力、也確實沒有它潤,但我認為它的人聲是更符合“鐵味”的,這里的鐵不是動鐵的鐵,是鐵三角的鐵。R70X的中頻結像其實有一些的糊,需要非常高階的前端設備才能讓它的人聲口型獲得一定的清晰度聚焦,而且它的暖聲走向反而是有一些偏歐美系的風格,比較的厚潤、有輕微的Delay感,而R70Xa則讓我回到了當年初聽AD2000X“空氣動圈”的感覺,雖然不那么強調人聲本身的厚密感,但那種輕盈感、尾韻的顆粒感與氣息渲染,一耳朵就知道“那個熟悉的老鐵回來了”,清甜型的亞洲系女聲是絕對的強項、男聲的醇厚度也很好,但并不強調男聲嗓音的磁性,比如聽張學友、張敬軒就比聽張宇、玉置浩二這種嗓音本身帶點干燥度的要好聽一些,而且齒音控制比MV1要強很多。但對于純口水歌用戶而言,R70Xa的短板在于它的人聲不夠“舔臉”,類似于把AD2000X那種壓縮聲場做出來的人聲做的更精致了、更強調整體編曲的層次性與復雜度,而不是單純為Vocal所服務。
中高頻的【密度】或許是R70Xa的最大短板,也是它和御三家的產品相比最薄弱的地方,可能是出于全開放式的結構、可能是出于對兩端延展的極限壓榨,其實R70Xa的中頻基音部分并沒有那么的扎實飽滿、密度也并不算高,但你要說弱嗎,倒也不算弱,而且我認為如果密度再加一些會失去R70Xa的這種特有的輕盈感,同時它的高頻也是這四副耳機里最平順的一個,極高頻延展的很足、但沒有任何突兀的能量感,或許也很符合一些科Hi黨口中對于一些極高頻“峰值”的壓制,因為前陣子在寫HIFIMAN Edition XS的時候也提到過,極高頻能量的充分釋放和聽感上的平順、絲滑度也是一個非常難以平衡的點,R70Xa在這一點上做的是近乎滿分的。而如果你更追求聲音的密度、輪廓的扎實感,那HD490Pro或者DT1990Pro反而是會更有優勢,MV1次之。
聲場,就是R70Xa完全戳在我的喜好點上、也更符合廣大動圈愛好者對于“圈味”的理解,聲場橫向極為開闊、邊界感幾乎模糊不可聞,聽Live時候的臨場感極佳,而且不論是向上延伸感還是縱深的距離都無可挑剔,我在試音階段邊聽邊碼字的時候,把容祖兒的《Prety Crazy》演唱會全場給聽完了,空間混響表達很自然、有外擴感且透明度完美,從這一點來說,它和一些典型的監聽耳機風格確實不太一樣,和MV1的特性接近、只是MV1因為結像更厚所以聽著不如R70Xa開闊、但前后距離感更加三維化,而DT1990Pro和HD490Pro的聲場邊緣就更清晰可聞、聽著也更“規矩”一些。
以上內容的主要參考設備包括YBA的Genesis S2+YP302套裝,TEAC的UD701+達音科V53耳放/高登GA10耳放,如果是低端設備/便攜設備可以酌情打點折扣,但不論如何,只要你不是對大編制、電影原聲中的極低頻、大動態有過高的要求,從流行人聲的角度來說,一個輸出功率不差的小尾巴就可以把R70Xa推的很好聽,至此,我的態度是很明確的,R70Xa雖然有著更現代的素質、比R70X稍冷一些的調音,但總體依然稱得上是一個暖聲的、細膩的,且不論是人聲還是器樂都更為雜食的路線,如果前文提到的幾個缺點沒有踩在你的雷點上,那我相信未來的下一個十年,R70Xa會是2K檔位的又一款常青樹產品,歷久彌新、常聽常新的那種。
想進一步咨詢或者交流音頻相關內容,可以掃一掃添加我的個人微信,也可以手動搜索我的名字縮寫“lilingjiaqi”,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微信燒友交流群“+7耳聾病患群”,歡迎大家的加入,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私聊獲取入群途徑,加好友時請備注“燒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