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時期,投入東北地區的人民軍隊,后來被統一整編成東北野戰軍。他們在林帥,羅榮桓,劉亞樓等人的領導下,投入東北地區的解放事業。
鼎盛時期的東北野戰軍,總兵力約70萬,下轄12個主力縱隊。這12個縱隊,在大決戰之遼沈戰役中,都是消滅反動派軍事集團的主要武裝力量,他們不僅為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還是新中國國防建設的骨干力量。
可能講到東北野戰軍12位縱隊司令員,相信大家都比較熟知。因為這些人,在我軍歷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戰績,一縱的李天佑,二縱的劉震,三縱的韓先楚,四縱的吳克華,五縱的萬毅,六縱的洪學智,七縱的鄧華,八縱的黃永勝,九縱的詹才芳,十縱的梁興初,11縱的賀晉年,12縱的鐘偉,他們每一位都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其中的韓先楚與鄧華,個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最為突出,洪學智是綜合型的軍政干部。
既然,東北野戰軍的12位縱隊司令員,都是我軍歷史上的名將。那么,這12個縱隊的政委又是誰擔任呢?
第一縱隊的政委原本是萬毅,后由梁必業擔任,他與第十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是同族叔侄關系。梁興初為叔父輩,梁必業為侄子輩,但實際年齡僅相差三歲。但他們都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以及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所以,在建國后的1955年,兩人都獲得了中將軍銜。
第二縱隊的政委是吳法憲,相信大家對此人都比較熟知吧!他是林氏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憑借著這層關系,讓他一路高升,成為副國級的領導人,獲中將軍銜,任職空軍,政委司令等職。
第三縱隊的政委是羅舜初,他被譽為旋風虎將。想必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東野第三縱隊從成立到改編共換了三位縱隊司令員,而縱隊政委始終是羅舜初。從這也說明了,羅舜初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級的認可。他在新中國成立后是獲得了中將軍銜。
第四縱隊的政委是彭嘉慶,他是江西吉安人,而縱隊司令員吳克華也是來自江西。這兩位第四縱隊的軍政干部,在1955年是獲得了中將軍銜。
第五縱隊的政委是劉興元,他是一位政工能力很強的開國將軍,卓越的政工能力得到了上級的認可。在1955年是獲得了中將軍銜。
第六縱隊的政委是賴傳珠,他是東北野戰軍唯一一位在新中國成立后,獲得上將軍銜的縱隊政委。
賴傳珠不僅是一位政工能力很強的開國將軍,同時他的軍事能力也不差,還曾擔任過新四軍的參謀長,第15兵團的政委,參與了海南島的解放,是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的開國上將。
第七縱隊的政委是吳富善,他是江西吉安人,是一位在戰火中歷練出來的政工干部。在東北戰場上,與縱隊司令員鄧華共同領導該部隊,在東北戰場上建功立業,成為發展最好,進步最快的一支縱隊。從這也能說明,兩位軍政干部領導有方。
在新中國成立后,鄧華是上將軍銜,吳富善是中將軍銜。
第八縱隊的政委是劉道生,他在1955年時獲得了中將軍銜。
第九縱隊的政委是李中權,他是四川達縣人,是東北野戰中唯一一位在新中國成立后,獲得少將軍銜的縱隊政委。雖然,李中權只是少將軍銜但他經歷的戰役一點都不少,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南下作戰,還有建國后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屬于有功于國家有功于人民的開國少將。
第十縱隊的政委是周亦萍,他是江西宜春人,1955年獲得了中將軍銜。
第11縱隊的政委是陳仁麒,是獲得了中將軍銜,而該縱隊的司令員賀晉年獲得了少將軍銜。像這種政工干部的軍銜,要高于軍事干部的情況非常少。
其實,縱隊司令員賀晉年完全具備授予上將軍銜的戰功與資歷。只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賀晉年受到了高饒事件的牽連,從而錯是上將軍銜。
第12縱隊政委是袁升平是江西吉安人,他在1955年也是獲得了中將軍銜。不過,該縱隊司令員鐘偉是少將軍銜。作為野戰軍司令員林總的愛將鐘偉在新中國成立后,只是獲得了上將軍銜,確實很可惜。
不過,鐘偉將軍是典型的低銜高配,擔任的職位和開國中將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算是對他的一種補償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