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授銜時,本有一位名將,夠資格評大將軍銜,但他什么軍銜也沒獲得,就是原四野第13兵團首任司令員程子華。有人認為1948年程子華在平津戰役時,出現一個不大不小的失誤,觸怒了中央首長,導致離開軍隊沒有軍銜,真是這么回事嗎?
這種看法比較狹隘,過于關注具體細節了,反而看不到真相。帶兵打仗多年,有戰術失誤的將領太多了,這很正常。相對而言,密云之戰反倒有點微不足道,不可能左右程子華的授銜情況。
48年遼沈戰役結束后,程子華兵團作為東北野戰軍的先遣兵團,最先馳援華北、籌備關內作戰。程子華接到上級命令,與楊得志、楊成武兩兵團承擔切斷平津西線、消滅傅作義嫡系35軍的任務,兵團快速南下,奔向平張線。
也許是因為輕敵,程子華兵團在經過小城密云時,停下了行軍腳步,認為憑借兵力、火力優勢,打下城池毫不費力,于是便決定攻城。這個順手牽羊之舉,后來被證明是不明智的。雖然兵團最終打下了密云,但耽誤掉寶貴的行軍時間,并且被坐鎮北平的傅作義得到情報,東野大軍南下不再是秘密了。
敵35軍被傅作義緊急撤回,往北平方向收縮。毛主席得知這一變化,對程子華的做法很生氣,這會影響北平作戰難度,增加傷亡。主席發電報進行了批評,并嚴令楊羅耿兵團、程子華兵團加快速度,務必攔住東撤過程中的35軍。而這幾支部隊也是創造了追擊奇跡,成功將35軍包圍、殲滅在新保安。
所以程子華的指揮是有些問題、存在隱患,不過最終沒有影響到平津戰役大局。1949年3月軍改完成后,東野第二兵團成為了四野第13兵團,程子華繼續擔任司令員。如果中央認為他責任重大、能力不足,這個時候就換人了,還用等到1949年底?四野是以兵多將廣著稱的,不缺軍事人才。接到調令時,程子華都率部打到廣西了。
解放戰爭末期程子華離開野戰部隊,改任山西省委書記,完全是新中國建設的需要,有類似情況的還包括他在四野的戰友黃克誠,也是被調到地方任職,先主政天津、后主政湖南。只不過黃克誠根據組織安排,1952年又進京擔任副總長兼總后勤部長。如果不是這個變化,或許大名鼎鼎的黃克誠也一樣沒軍銜。
這種例子還有很多,具備大將資格的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張鼎丞等人,不都是如此么?大家都沒參加授銜。所以說密云一戰影響了程子華的評價和軍隊前途,更多只是一種猜測,沒有過硬的事實支撐。程子華是寶貴人才,總體軍隊資歷不在老搭檔徐海東之下,他為人民軍隊和新中國建設奉獻了一生,1991年病逝。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