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位張先生的經歷,讓不少人捏了把汗。本以為是場“艷遇”,沒想到差點掉進詐騙陷阱,好在警方和家人輪番上陣,才沒讓騙子得逞。
這事兒需要從5月初說起,那天,良渚新城派出所的反詐預警突然響了——系統顯示,轄區內的張先生頻繁從銀行取現,前前后后取了5萬多塊,而且正開著車往桐鄉方向趕。
預警就是命令。反詐分中心的勸阻員姚佳銘趕緊打電話,但張先生的手機一直占線,巡邏隊趕到他單位,同事也說沒見到人。姚佳銘轉而聯系張先生的妻子李女士,結果李女士也懵了:“他說在上班,怎么會去桐鄉?”更讓人著急的是,李女士打丈夫電話也沒人接。
這邊警方急得團團轉,那邊張先生正按著騙子的指示一路狂飆。原來幾天前,他瀏覽了一個黃色網站,彈出的“約炮”廣告讓他鬼使神差下載了個APP。剛開始,對方說完成刷單任務就能“約會”,張先生想著賺點小錢還能約會,便一步步上鉤。等刷了幾單后,對方突然說需要“驗資”,讓他取現金送到桐鄉指定地點,還威脅說“不按時到就泄露隱私”。張先生慌了,瞞著家人取了錢就往外地趕,路上連妻子的電話都不敢接,生怕“任務”失敗。
好在警方沒放棄。通過監控發現張先生的車在桐鄉下了高速,杭州警方立刻聯系當地民警協助,同時派車追趕。千鈞一發之際,姚佳銘終于打通了張先生的電話:“你這是詐騙!錢送過去就回不來了!”此時的張先生其實已經有點懷疑,但騙子的恐嚇讓他騎虎難下。直到妻子李女士接過電話,哭著勸他:“家里什么都不要,你人回來就行!”他才如夢初醒,調轉車頭回了杭州。
到了派出所,張先生才坦白,自己一時好奇點進黃色網站,以為“天上掉餡餅”,沒想到餡餅下面全是陷阱。民警給他看了類似案例:很多詐騙團伙用“色情引流+刷單詐騙”的套路,先利用人性弱點吸引點擊,再用“高額回報”“隱私威脅”一步步控制受害人,最后讓其取現金轉移,就是為了躲避資金追蹤。
這事在網上炸開了鍋,網友們的評論更是熱鬧。有人直戳要害:“什么‘約炮’要5萬多?色字頭上一把刀,騙子就是吃準了貪心和獵奇心理。”還有人替妻子操心:“有老婆還出去瞎搞,回家怎么交代?”更有人調侃:“這哪是約炮,分明是‘約騙’,成本比相親還高。”當然,也有不少人給警方點贊:“要不是民警鍥而不舍,這筆錢肯定打水漂了,反詐預警真管用!”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為什么不直接在交易地點抓人?”“黃色網站那么多,為啥不嚴查?”
說起來,這類詐騙之所以屢屢得手,無非是抓住了兩個“人性弱點”:一是“貪”,二是“懼”。騙子先用“艷遇”“賺錢”勾起貪心,再用“泄露隱私”“法律責任”制造恐懼,讓受害人在慌亂中失去判斷力。張先生的經歷不是個例,現實中,多少人因為一時僥幸,掉進類似陷阱。有人為了“賺外快”刷單被騙,有人為了“獵奇”點擊釣魚鏈接,最后不僅錢財受損,還可能陷入更深的麻煩。
這件事里,最讓人感慨的是警方和家人的雙重努力。警方通過大數據預警,第一時間啟動勸阻機制,從打電話、聯系家人到跨市追蹤,每一步都環環相扣;妻子李女士在關鍵時刻沒有指責,而是耐心勸說,讓張先生放下戒備回頭。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張先生能多一點警惕,不輕易點擊陌生鏈接,不相信“天上掉餡餅”,這場危機本可以避免。
網絡世界里,誘惑和陷阱從來都不缺。那些所謂的“艷遇”“高薪”背后,往往藏著看不見的鉤子。作為普通人,守住兩條底線很重要:一是不輕易為“非分之想”買單,二是遇到可疑情況及時和家人、警方溝通。記住,真正的好事不會來得這么突然,當你覺得“機會”砸中自己時,或許正是陷阱張開大口的時候。希望張先生的經歷能給大家提個醒,別讓貪心和獵奇毀了生活,保護好自己的錢包,也是對家人和自己的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