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個東南亞國家,卻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改屬于東亞;人口過億卻地盤不大;經濟增長迅速卻產業結構單一。那么越南到底是大國還是小國?它那套"照抄中國"的發展模式能否幫它實現發達國家的夢想?
越南的"大小"之爭
要評判一個國家的"大小",我們通常從人口、面積、經濟體量和國際影響力幾個維度來看。
從人口角度看,越南確實不"小"。截至2023年數據,越南人口已突破1億,位居全球第15位,超過了德國、英國等西方大國,甚至比整個朝鮮半島的人口還多。這個數字放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絕對是"大塊頭"。
國土面積呢?越南有約33萬平方公里土地,雖然只有中國的1/30左右,但放在全球范圍內也排在中上游,比許多歐洲國家如德國、意大利都要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地形特點——北部的紅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兩大糧倉,加上中部狹長的沿海地帶,形成了獨特的"S"形國土。
經濟體量方面,越南2023年GDP約為4000億美元左右,全球排名第35位左右。這一數字雖然遠低于中國的18萬億美元,但在東南亞地區僅次于印尼和泰國,位居第三。特別是近年來越南經濟增速明顯,2022年增長8.02%,2023年盡管受全球經濟下行影響也保持了5%以上的增長,在東南亞地區表現相當搶眼。
歷史上,越南更是個不可小覷的角色。作為東亞文化圈國家,越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對外關系上,越南曾擊退過蒙古大軍的三次入侵,也曾抵抗過法國殖民者和美國軍隊,甚至在20世紀70年代一度將勢力擴張至印度支那半島大部分地區。如此戰績,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那么,越南算大國還是小國?從全球視角看,它是個具有區域影響力的中等國家;從亞洲格局看,它是東南亞的重要力量;從發展潛力看,它又像是正在迅速成長的"小巨人"。可以說,越南正處于從區域小國向區域次要大國轉變的過程中,有著不小的雄心和潛力。
"照抄中國"的發展模式
越南的發展軌跡與中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以至于很多經濟學家將越南稱為"迷你版中國"。這種"抄作業"行為貫穿了政治、經濟和社會多個層面。
在經濟改革上,越南的步伐幾乎是中國的翻版,只是時間晚了約10年。1986年,越南提出"革新開放"政策,對應中國1978年的改革開放;上世紀90年代中期越南開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正如中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做的那樣;21世紀初越南加入WTO,隨后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簽訂多項自貿協定,就像中國在2001年入世后的路徑。
在產業發展上,越南更是直接復制了中國的"出口導向型制造業"模式。從紡織服裝、鞋類到電子產品,越南試圖重走中國的產業發展路線。有趣的是,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越南成為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據統計,2010年到2020年間,約有1500家中國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產業接力"。
在城市建設上,越南的主要城市如胡志明市、河內甚至開始模仿中國的城市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高樓大廈、地鐵系統和高速公路網絡。胡志明市的Thu Thiem新區開發項目,幾乎就是上海浦東開發的翻版。
但越南的"照抄"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在借鑒中選擇性吸收。例如,越南在吸引外資方面比中國更為開放,允許外國投資者持有本地企業100%股權的領域更廣;在政府干預經濟方面,越南相對更輕微;在產業規劃上,越南更傾向于發展輕工業和服務業,而非像中國那樣大力投入重工業。
越南發展的成績與隱憂
"照抄作業"讓越南在過去20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2000年到2023年,越南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6%以上,人均GDP從約400美元增長到約4000美元,近10倍的增長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對外貿易方面,越南更是表現亮眼。2022年越南外貿總額超過730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20位。特別是電子產品出口,2023年越南智能手機出口額達到約57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出口國,僅次于中國。
但在這些亮眼數據背后,越南發展存在三大隱憂:
產業結構失衡。越南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使其過度依賴外部市場和外國企業。據越南統計總局數據,外資企業貢獻了越南約70%的出口額,卻只創造了約20%的GDP和10%的就業。這意味著大部分經濟利益其實流向了外國企業,越南只賺取有限的加工費和工資。
拿越南的智能手機產業來說,雖然出口額龐大,但90%以上的生產由三星、LG等外國企業完成,越南本土企業幾乎不參與核心零部件生產和研發設計。整個產業鏈中,越南只占據最低端的組裝環節,獲取的價值極為有限。
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越南排名第44位,遠低于中國的第12位。越南的研發投入僅占GDP的0.53%,不到全球平均水平2.63%的五分之一,更遠低于中國的2.55%。
這一數據反映在專利申請上:2022年越南申請的國際專利數量只有約650件,而同期中國為7萬多件,差距高達100多倍。創新不足導致越南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劣勢,很難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產業升級。
人才儲備不足。盡管越南擁有接近60%的年輕人口(35歲以下),但高等教育普及率僅約30%,遠低于中國的57.8%。在世界頂尖大學排名中,越南沒有一所大學進入前500名。
越南技術工人短缺問題也很嚴重。據越南勞動部統計,2023年越南技術工人占總勞動力比例僅為27%,而中國這一比例已超過50%。人才短板成為越南產業升級的主要障礙。
越南能否超越中國率先實現發達國家夢?
越南政府確實雄心勃勃,設定了到2030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而中國的類似目標是2035年。從時間線上看,越南似乎要比中國提前5年。這是否意味著越南將超越中國率先實現現代化呢?
首先,起點不同。越南人均GDP約4000美元,只相當于中國的30%左右。即使越南保持8%的高速增長,中國只有5%的增長,越南也需要約20年才能追上當前的中國水平。
其次,產業結構差異巨大。中國已經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而越南的工業體系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紡織、電子組裝等少數領域。
第三,科技創新能力相去甚遠。中國已成為全球創新大國,2022年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擁有華為、阿里巴巴等一批創新型企業。而越南在科技創新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幾乎沒有在國際市場有影響力的本土創新企業。
最后,自主發展能力有天壤之別。中國擁有強大的內需市場和自主可控的供應鏈,而越南高度依賴外部市場和外國投資。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這種依賴性會成為越南發展的最大風險。
模仿者的困境與出路
從客觀數據看,越南目前仍屬于發展中的中等國家,雖有區域影響力但還不具備真正大國的特質。至于能否實現發達國家的夢想,可能有這一天,但道阻且長。"照抄中國"的發展模式確實幫助越南在短期內獲得了顯著成長,但也將越南帶入了"模仿者困境"——只要一直跟在他人后面學習,就永遠無法超越榜樣。真正的超越需要創新、需要突破、需要自己的獨特路徑。
模仿容易創新難,跟隨簡單超越難。越南能否從"照抄作業"的學生蛻變為能寫出自己答案的創新者,將決定它未來能走多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