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25年5月10日 下午15時,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南校區賈平凹文學藝術館,由中華春節符號(陜西分部)組織了一場“邱宗康金文形意書《易經》成果展”的研學活動。值此新春文化傳承之際,活動以《易經》哲思為紐帶,以金文書法為媒介,通過藝術展覽與互動研學相結合的形式,為古都西安注入傳統經典與時代創新交融的文化活力。
遇見《易經》:解碼中華文明的根與魂
邱宗康老師中書協理事、陜西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理工大兼職教授,今年已經74歲了,專門研究金文和《易經》。《易經》有64卦,7千多字,她用大篆金文象形書寫,許多沒有的字,需要查閱大量的考古資料和科學合理的鑒別才能使用。這種突破傳統金文書寫習慣,通過墨色層次、章法重構等手法,將“乾卦”的剛健和“坤卦”的渾厚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韻律。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并具備相當高的智慧和書法藝術才能呈現出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作品。
邱宗康老師把《易經》的變易之道與金文書法的時間厚度,通過筆觸的虛實流轉,讓大篆金文從歷史中蘇醒,與當代觀眾產生情感共振。
研學亮點:三大展區解鎖傳統文化深度體驗
“金文溯源”紀錄片
《書畫中國》紀錄片團隊全程跟拍邱宗康的創作歷程,展現她如何從甲骨文、青銅銘文中考據缺失字形,并以行草書撰寫白話釋文,實現《易經》從“高深典籍”到“大眾讀本”的轉化。
手稿展區
現場展出的百余幅手稿,筆觸間可見“乾卦”的蒼勁如松與“坤卦”的渾厚若土,為觀眾提供臨摹與解讀的雙重研學素材。
“墨彩金文”視覺交互展區
而墨彩金文展示單元中,特制展柜燈光下,由宗康先生原創調色的靛藍、朱砂等礦物色彩,與墨色金文筆法共同形成了一次跨域古今的時空對話。
專家解讀:春節文化傳承需要“活態創新”
中華春節符號特聘顧問周世聞老師表示:“春節不僅是民俗節慶,更是中華文明宇宙觀、生命觀的集中體現。此次以《易經》金文展為切入點,旨在通過藝術與研學,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理解傳統文化符號背后的哲學深度,推動春節文化從‘形式傳承’走向‘精神共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點評稱:“邱宗康的金文創作,為春節符號的闡釋提供了新維度——青銅銘文的‘金石永固’呼應春節的‘辭舊迎新’,二者共同詮釋了中華文化對‘時間’的敬畏與超越。”
(中華春節符號(陜西)新聞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