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不少 “人掩其書” 高手,如李白、杜牧等,或詩文太知名,或人生太傳奇,掩蓋其書法造詣。欣賞他們書法時,常令人驚艷。
魏晉南北朝知名書法家有鐘繇、二王等,陶淵明水平超凡,曾獲武則天、狄仁杰稱贊,“草圣” 張旭、懷素都學過他的字,可人們只知其寫詩賦。
《五柳先生傳》等是初高中必學文言文,《采菊》需全文背誦,說 “陶淵明是書法家” 很多人覺得荒誕。他僅《擬古九首帖》一幅作品傳世,曾被南朝、隋唐收入宮中 。
談及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便會在人們心頭泛起、腦海浮現。此句勾勒悠遠閑適田園景致,彰顯其淡泊名利、超脫世俗的隱逸氣質。
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陶淵明這位非凡詩人與文學家活躍于世。他作品意蘊深邃,人格魅力非凡,佳作與風采至今仍廣泛傳揚、廣受贊譽。
陶淵明才情超拔,不僅在詩歌、散文寫作領域有所建樹,在書法領域也獨具風格,呈現魏晉文人高雅氣質。其書法作品清逸灑脫、超凡脫俗,在書壇聲名遠揚,品味時如沐清新氣息,能將人帶入寧靜理想天地 。
陶淵明的書法作品布局精妙,疏密得當,用筆嫻熟精妙,線條靈動流暢,筆勢與氣韻相輔相成,字里行間充滿自然呼應與流轉,毫無凝滯之感,給人一氣呵成的藝術享受。其字跡挺拔而飄逸,靈動且秀雅,洋溢著濃郁的文人氣質,宛如讓人目睹東籬下菊花綻放,金黃滿園,菊香在筆墨間悠悠飄散。
當下,讓我們共同品鑒陶淵明的這幅書法佳作,其書寫內容出自他本人所作的《擬古雜詩九首》開篇那一首 。
陶淵明之作,詩風清新自然、意境高遠,盡顯淡泊之志,其書法亦獨具魅力,筆觸間流淌著古樸醇厚、典雅平和之韻,堪稱后世臨摹研習的楷模。
史書里有不少相關記錄,于陶淵明的書法原作之上,留存著眾多不同時期名人所題的跋文。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唯一女皇帝武則天、一代賢相狄仁杰,還有宋代狀元王十朋等,皆在其列。這些珍貴題跋,極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歷史文化價值,亦從側面彰顯出陶淵明書法藝術在歷代文人雅士心中無可替代的尊崇地位。
在武曌的認知里,陶潛的書法恰似空谷中的幽然蘭花,全然是自然之態(tài),毫無雕琢痕跡。哪怕未被眾人關注,也依然獨自展現出非凡的風采,因此武曌對其書法極為尊崇。武則天更覺得,陶淵明的書法與他的詩文一般,皆臻至極高的藝術水準,足以千古流芳,澤被后世。
清朝時期,有一位考中進士的文人,于陶淵明所遺書法真跡之上留下題跋,其筆觸間處處流露出對陶淵明書法的傾心贊賞之意 。他表示,回溯至晉代,陶淵明在品德與才學方面堪稱卓越,展現出超凡脫俗的風采。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他的書法成就卻在歷史長河中鮮少進入大眾視野,未得到太多的關注與討論 。這位進士在辛酉年,有幸得見陶淵明的草書雜詩,那古拙蒼勁又流暢自如、墨跡靈動鮮活的風格,令他贊嘆不已,以至于每次觀賞都愛不釋手,難以忘懷。
從古人于相關作品上留下的題跋內容中能夠明顯看出,陶淵明的書法之作備受推崇,贊譽有加。這些評論既對其書法所蘊含的藝術價值予以認可,也展現出其作品于漫漫歷史進程里的深遠影響力與傳承價值。
在書法界,陶淵明墨寶引發(fā)熱議。有人認為傳世拓本或許非其親筆,甚至可能是民國陳爾錫仿作,眾說紛紜難統一。但在這場真?zhèn)无q論中,我覺得即便不論是否為陶淵明所寫,其高超藝術水準和濃郁古法意韻都極具價值,值得珍視學習。這些作品風格獨特,承載古代書法精粹,如寶藏殿堂,給予我們珍貴藝術潤澤。
《擬古九首帖》結字奇崛多變,因字賦形,縱長連綿,呼應有序,字徑大小錯落,險而穩(wěn),極具動勢與立體感。線條起伏,章法疏密得宜,天然無做作,魏晉風流滿紙。此帖含正宗魏晉筆法,是唐草 “老祖宗”,文、書雙絕,氣韻、筆法兼?zhèn)洌胺Q “神品”,值得臨摹學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