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洛神賦》是趙孟頫十分喜愛的一篇辭賦,可別說他所喜愛,謝靈運稱贊曹植為才高八斗,謝靈運占一斗,其余一斗為天下人所共有。可見曹植的文學有多高,看他寫的這篇《洛神賦》就知道了,這篇文辭中所出的大多數詞語都是他獨創的,此賦自誕生以來至今無人能敵。
趙孟頫他是南宋末年到元初的過渡人物,趙孟頫在元朝被征召出仕,卻始終在仕途的泥沼與隱逸的清夢之間徘徊。
這種矛盾的心境,恰似曹植在《洛神賦》中抒發的“人神殊途”的無奈,或許正是這種精神共鳴,促使趙孟頫多次以書法再創作這千古名篇。
據有關記錄他曾以此文創作了七幅作品,這就是為什么傳世下來的不同版本都為真跡的原因,不過有部分殘缺,唯這一版本保存最好,最為齊全。元大德四年(1300),正值盛年的趙孟頫為友人盛逸民書寫了這卷《洛神賦》。
此時的他46歲,他的書法風格已如醇酒般成熟馥郁,在繼承 “二王” 筆法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趙體風貌。這幅作品的誕生,既是對曹植浪漫辭章的致敬,也是趙孟頫借筆墨抒發內心塊壘的途徑。
趙孟頫他深得二王筆法,行筆流暢自如,使轉處圓潤靈動,勾連之間不見絲毫滯礙。字形端莊規整,重心穩如磐石,卻無板滯之感。他巧妙地將楷書的嚴謹架構與行書的瀟灑氣韻相融合。
如 “凌波微步”“翩若驚鴻” 等字句,筆畫間的疏密搭配,仿佛洛神在水波間輕盈舞動的身姿,靈動而不失端莊,飄逸之中蘊含著穩重的氣度。
從流傳有序的版本來看,天津博物館所藏的這卷《洛神賦》卷,書于元大德四年(1300),末署款 “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為盛逸民書”“子昂”,卷尾有元代何心山、倪瓚題記,清代英和觀款,見證了它在歷史長河中的輾轉流傳與文人墨客的推崇備至。
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另一版本,雖書寫時間稍晚,但同樣歷經多方鑒藏,卷上鈐印累累,后紙題跋眾多,成為研究趙孟頫書法及元代書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后面是一些名家的題跋:
這卷《洛神賦》正是趙孟頫身處元代特殊文化語境下所創作。元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漢文化藝術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考驗。
趙孟頫以復古為創新,在繼承晉唐法度的基礎上融入元人儒雅氣質,創造出既具古典韻味又不失時代特色的趙體書法。元代大畫家倪瓚贊譽此卷 “圓活遒媚”,將其奉為元朝書法翹楚。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