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畫家馬爾科姆·T·利普克(Malcolm T. Liepke,1953-)的畫作具有一種永恒的特質。他的畫作將觀眾帶入一個逝去的時代:深夜出沒的場所、在煙霧繚繞的房間里徘徊的情侶以及親密的私人時刻。在永恒的同時,他的作品仍不失獨特的現代氣息。
他筆下的人物,通常是陷入沉思的女性,其崇高之美充滿了憂郁感。厚重、茂密、大膽的筆觸讓畫布“呼吸”起來,這種力度在當今更加“防腐”的藝術世界中并不多見。“利普克說:”我關注自己的世界,并將其描繪出來,但我也希望我的畫作最終是永恒的。我是表達人類狀況的一個渠道"。
利普克對藝術世界的迷戀始于年輕時。高三那年,他意識到成為一名藝術家是“我唯一的出路”。于是,他收拾行囊,從家鄉明尼蘇達州搬到加利福尼亞州,進入帕薩迪納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學習。
然而,他很快就對強調抽象和概念藝術的課程感到失望。一年半后,他退學了。“他們并沒有朝著我想要的方向發展,”他解釋道。"他們提倡膚淺和時髦的技巧。我想向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大師們學習"。
利普克過去和現在都一直被19世紀大師的作品所吸引,他就這樣做了。他向東前往紐約最好的博物館,學習薩金特、德加、圖盧茲·勞特累克和維雅爾的作品,在吸收技巧和規律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角。
從一開始,Liepke就被人物所吸引。“他解釋說:”這和其他任何東西都不一樣。他解釋說:"在風景畫中,當然會有大量的情感,但那是一種不同的情感,對我來說沒有人物畫那么強烈。
人物畫有一種永恒的特質,我非常喜歡。如果我看倫勃朗的畫,雖然服裝肯定不同,但人物是一樣的。幾百年來,他們從未改變過。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臉,你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是我創作的靈感所在"。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利普克開始在插圖界工作,到20世紀80年代初,他已經贏得了插圖畫家的美譽,作品出現在《時代》和《福布斯》等雜志上。隨著時間的推移,Liepke厭倦了在題材方面缺乏控制,80年代中期,他決定自立門戶,成為一名全職藝術家。
Liepke致力于傳統的具象繪畫,這與具象繪畫的復蘇不謀而合。"我來得正是時候。在80年代,以現實主義風格創作人物畫并不像50或60年代那樣難以獲得成功。盧西恩·弗洛伊德等藝術家開辟了一些道路,對我幫助很大,"他說。
反正利普克也不需要什么幫助。從1986年的首次展覽開始,他的所有作品都銷售一空。從香港到洛杉磯,從倫敦到紐約,馬爾科姆·利普科的作品一直受到追捧,他的觀眾也在不斷增加。
來源:油畫世界 (ID:ArtYouhua),轉載請注明。
聲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圖片及音視頻等內容,僅為學習分享與學術研究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