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正式發布了《2024年重慶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度全市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45660份,與2023年度的報告數相比,增加了21.97%。
化學藥品占比超8成,抗感染藥需重點關注
《報告》按照懷疑藥品類別統計共涉及2103個品種,其中化學藥占86.12%,涉及1164個品種;中成藥占11.38%,涉及824個品種;生物制品占2.50%,涉及115個品種。
具體來看,其中化學藥例次數排名前五的依次是抗感染藥、腫瘤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鎮痛藥、呼吸系統用藥,前五類藥品共占化學藥品總例次數的66.85%。2024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涉及化學藥品中,抗感染藥居首,構成比為35.06%,比2023年上升了6.80個百分點;
監管部門表示,藥品不良反應是其固有屬性,所有藥品都可能存在。新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增多,不代表藥品安全水平降低,反而說明監管部門信息更全、風險把控更精準,評價與決策更有依據。在醫療中,及時了解不良反應并規避,是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的關鍵。
此外,抗感染藥雖為臨床常用藥,但使用不當易引發不良反應。醫務人員在使用時應嚴格掌握適應癥,避免濫用;患者也應遵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更改用藥方式。
給藥途徑選擇需謹慎,靜脈滴注占比仍高
按照給藥途徑統計,2024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以靜脈滴注給藥為主,占55.40%;之后分別是口服給藥29.95%,靜脈注射給藥4.21%,外用給藥2.11%,肌內注射給藥1.77%,其它給藥途徑為6.56%。
2024年報告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皮膚及皮下組織類疾?。ㄕ?8.31%)、胃腸系統疾病(占24.67%)占比仍遠高于其它系統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給藥部位各種反應(占9.78%)占比上升到第三位。
監管部門提醒,不同給藥途徑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如口服給藥途徑,最常用,相對安全、方便、經濟的給藥途徑;注射給藥途徑,優點是吸收快,藥量準確可控,缺點是未經過人體的天然屏障,直接進入體內,可引起組織損傷、疼痛、感染,甚至嚴重不良反應。臨床上應根據用藥實際,遵循“能口服給藥的,不選用注射給藥;能肌內注射給藥的,不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的原則,合理選擇給藥途徑。
須高度關注腫瘤用藥安全
《報告》顯示,從藥品類別上看,腫瘤用藥居抗感染藥報告數量和嚴重報告的第二位,但由于腫瘤用藥適用患者群體基礎疾病嚴重、體質弱、需要持續反復用藥,所以仍需關注腫瘤用藥的安全風險,特別是一些屬于創新藥的小分子靶向藥。
以靶向PD-1或其配體的單克隆抗體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成為多種惡性腫瘤的常用治療手段,是腫瘤治療的一大突破。不過,它和傳統抗腫瘤藥安全性不同,用這類藥可能會有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像心肌炎、肺炎、內分泌疾病等。監管部門提醒,治療前患者要知曉風險,出現可疑癥狀及時告知醫生。醫生也得留心癥狀體征,積累經驗,早發現早處理,降低風險。
活血化瘀等5類居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前列
2024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的中藥中,例次數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理血劑中活血化瘀藥、清熱劑中清熱解毒藥、補益劑中平補肝腎藥、補益劑中益氣養陰藥、理血劑中補血調經藥。2024年中藥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例次數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補益劑中平補肝腎藥、補益劑中益氣養陰藥、清熱劑中清熱解毒藥、理血劑中活血化瘀藥、清熱劑中清熱化痰藥。
監管部門提醒,“是藥三分毒”,中藥和其他藥品一樣,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定不良反應。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功能主治使用中藥,有助于減少和避免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如果不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或者辨證不當、超說明書功能主治用藥,可能增加中藥不良反應/事件發生風險。
兒童用藥安全需特別關注
《報告》顯示,2024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14歲及以下兒童患者的報告占7.89%。
監管部門提醒,保障兒童用藥安全,關鍵要確保劑量準確。兒童代謝、耐受與成人不同,不能簡單減量用成人藥。常用按體重、年齡或體表面積算劑量。優先選兒童專用劑型,若用成人藥需遵醫囑調整。用藥嚴格按醫囑,用精確計量工具,出現異常反應立即停藥并咨詢醫生。
上游新聞記者 陳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