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央視財經是曝光了一個新聞,南京的李女士拿著祖傳的金手鐲去字畫,結果剪開手鐲那一刻,所有人都看見了,里面流出了非常多的液體,稱了以后是足足是少了1.98克。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實地調查,李女士這只重達38.96g的手鐲,經過商家以舊換新的服務以后,回家發現重量不對。
商家呢是堅稱置換過程是合規,但是剪開手鐲的瞬間暗藏在夾層中間不明液體就直接暴露在了直播鏡頭下面。中新社的記者現場記錄顯示,原本完整的手鐲結構竟存在空心的注液設計。
北京的盈科律師事務所王律師是接受《法治日報》的采訪的時候明確指出,如果證實商家是故意使用隱蔽手段減輕克重,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55條,消費者可以主張三倍賠償。
但是令人值得深思的是中國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黃金首次消費糾紛里面67%都是涉及以舊換新的服務的。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官網是顯示今年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貴金屬飾品專項整治行動了。
就在這個事件曝光的次日,南京市場監管總已經啟動了調查程序,涉事的門店暫停營業,接受檢查。《新華社》新的報道是透露了涉事品牌全國門店正在緊急自查自換的業務。
國家級珠寶鑒定師張老師是通過了《消費主張》欄目提醒:在置換的時候。要要求三方復稱查看檢測機構CMA認證標識,全程錄像,保留電子秤的一個讀數,警惕工費全免,10倍增值等話術。
媒體在街頭隨機采訪了50多位市民,發現82%的人不知道黃金飾品是存在空心注膠的一個工藝的,76%的受訪者遭遇過置換前后重量差異。不是
很多網友都說現在這樣的情況太多了,現在黃金的價格已經這么高了,這些商家為了利益,搞出這么多以次充好的東西。
不過不得不說,這個手鐲的封裝技術真好,竟然能把這么多液體密封在里面,真的是為了欺騙消費者,他們真是煞費苦心了。
現在曹女士已經正式的起訴涉事的珠寶店了,案件正在南京的法院審理中,核心的爭議點在于如何判定商家是否故意存在注水的一個行為,還是因為生產工藝缺陷導致了水分的殘留呢?
如果證實是欺詐行為,那么消費者需要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三倍的一個賠償,如果是工藝問題,那么只需要補足克重的差額就可以了。
有業內人士是透露,國家標準是允許克重誤差為0.01g,但是曹女士的案例中近2克的差額是遠超這個合理范圍了。
那么你認為這個這次的珠寶店是不是故意而為之呢?對于這個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信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社通稿、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文件、中國黃金協會年度報告,所有數據及法律條文均來自權威部門公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