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立夏后的淄博市魯山林場,萬木蔥蘢。在沙溝營林區棗樹峪,林場野生動植物保護科的工作人員正蹲在山坡上,手指輕輕撥開無梗五加幼苗周圍的土壤,查看根系生長情況。“這株苗是2015年培育的,珍稀瀕危植物的繁殖最考驗耐心,得像伺候孩子一樣守著。”工作人員身后,一株株無梗五加在風中舒展枝葉,這些曾被列入《山東省珍稀瀕危植物名錄》的“植物大熊貓”,如今已在魯山扎下了根。
始建于1958年的淄博市魯山林場,坐擁6.48萬畝經營面積,森林覆蓋率達98%,是淄河、大汶河、沂河、彌河四大河流的發源地。這片山東省第四高峰庇護下的土地,在2012年,隨著林場珍稀瀕危樹種保護工程的啟動,一躍成為魯山省級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庫。
林場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副科長李德山介紹,為突破無梗五加、北五味子等物種的繁育技術瓶頸,林場曾聯合山東師范大學組建攻關團隊,在棗樹峪搭建起140個營養杯育苗容器。2015年夏,當首批小苗抽出新芽時,技術人員在林區連續值守,用遮陽網、滴灌設備對抗高溫干旱,最終創下95%的成活率奇跡。
“老一輩林場人鍥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他們扛著設備上山,睡帳篷、啃煎餅,硬是把實驗室搬到了荒坡上。”在林場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助理工程師陳志君的眼中,這種“以場為家”的精神,在林場傳承了三代人。
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25年5月,淄博市魯山林場已成功回歸栽植無梗五加54株、北五味子45株、核桃楸55株,構建起梯次分明的種質資源保育群體。這場持續13年的生態接力,不僅讓無梗五加等珍稀瀕危植物擺脫滅絕風險,更撬動了整個林場的保護升級。2023年建成的生物多樣性標本館內,5000余件動植物標本靜靜訴說著魯山的生態家底。
這天傍晚,記者離開棗樹峪時,夕陽為無梗五加的葉片鍍上金邊。李德山等老一輩林場人仍蹲在山坡上,為年輕技術員講解根蘗繁殖要領。在這片秀美的山林中,一代又一代的林場人用腳步丈量生態紅線,用科技重塑生命網絡,讓珍稀物種的回歸之路,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注腳。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姜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