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味蕖
郭味蕖(1908-1971),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堂號知魚堂、二湘堂、疏園等。山東濰坊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型花鳥畫大家,中央美院國畫系花鳥畫科的創建人。
郭味蕖《月上》
郭味蕖:于平凡中見非凡,用心雕琢每一處
文/郭味蕖
我很喜歡花鳥畫,別的畫也喜愛,但主要精力是放在花鳥畫上。我很小就喜歡畫畫,我家山東濰縣,是很重視和提倡文化的,所以環境氛圍很好。這種風氣和影響,一直可以推溯到鄭板橋在濰縣做縣長的時候。他的書畫很有名,當時人們競相效仿,以后代代相傳,風氣日盛。
地方上又有位大收藏家,是毛公鼎的收藏者,家藏晉唐以來書畫珍品,室號“晉唐書畫館”,在當時不亞于故宮之陳列。著名的書畫家劉嘉穎,曾把其所藏金石書畫全部都臨摹過,深得其培養。而劉氏又有很多學生,我在小學時代的丁(東齋)先生、中學時代的劉(秩東)先生,都是他的學生。
在這樣的環境氛圍里,我自幼喜歡畫畫。讀中學的時候,便參加了上海美專函授班學習,三期畢業。開始學擦炭畫,繼而西洋水彩,往返地函寄畫本、范本,這使我以后很順利地考取了上海藝專。
郭味蕖《大好春光》
在上海藝專,學的是西畫系,也畫一些國畫。但當時認為國畫已很腐敗,青年人怎么能學國畫呢?當時一年級學素描,石膏、靜物之類;二年級以后學油畫人體,風景畫是自由課,課外自己畫的。
畢業以后,在山東師范教學,那是一種中西合璧的畫。后來感到很無聊,對藝術提高不大,便考取了故宮博物院研究班,開始了踏實地專心地臨古、學習傳統的時期。研究班設在當時西華門內武英殿寶蘊樓,開設三個房間,分為山水、人物、花鳥。
我初臨花鳥,后又轉為山水。所臨全是院內所藏名家真跡,墻上懸掛的書畫三天一換,可以隨時觀摩。臨摹設有專用的臨摹臺,長案紅氈,條件很好,通過這段臨摹,才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畫,感到洋畫有意思,國畫也有意思,中國人更應該懂得中國畫,開始對國畫著迷了。
郭味蕖《雞舍圖》
當時的臨摹,分為幾個階段進行。從張子祥入手,繼之是趙之謙。張是沒骨法,勾線很少;趙之謙用色濃艷富麗。爾后是任阜長,他主要是勾線。再后便學習明代的東西,周之冕、陳白陽、沈石田、文徵明。我臨古的學習,一直延續了五六年。多不用顏色,只用墨畫各種花卉。并結合學習“揚州八家”,在內容上蘭竹占了很大比重。
我的畫竹,即始于此,并開始自己種竹。這是一種生長不會很高的所謂“羅漢竹”,從出筍、成長以及澆水多少的種種變化,都有所了解,深人觀察其生長生活規律。我的畫竹,不是一般畫家所專門一科的畫竹,在我的畫中,是當草來用的。主要是從現實中來,雖有規律,但運用得比較隨便。
再談從臨摹到寫生到創作。臨摹是基礎課,很重要。古人已創造了很好的筆墨技巧,我們要繼承。我們要有自己的創造,要推陳出新,便必須通過臨摹,向古人學習。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可能有發揚創造。這是規律,永遠是這樣的。將來也必然有人繼承我們,又有創造。
1952年,郭味蕖夫婦與母親、孩子合影于北海公園(后排左二為郭味蕖、左一為郭怡孮,前排最小者為郭玫孮)
臨摹時,要特別注意研究,如臨帖要認真讀帖,臨畫也要認真讀畫。看古畫,必須多想多鉆研。看看古人是如何畫的,同樣題材我將怎樣畫,明人清人又怎樣畫。要在比較中發現其特征,時代的氣息、個人的風范和受有當時畫風的影響如何。一個畫家,看他繼承了誰,又影響了誰,要從縱橫聯系、互相對比中去分析了解各自的特征。能夠識別真偽也是一種必要的常識,否則就很難鑒別其好壞。
總之,凡臨摹,總要眼看、心想、手臨,全面運用。因為我們要通過臨摹,不只是掌握一些表面的技法,還有其他金石書法的多方面修養。黃賓虹的畫,整體看來,自是黃賓虹的風貌,而仔細分析,又有黃王倪吳的筆法。趙之謙以北碑人畫,吳昌碩更熔以獵褐。所以他們的畫中,有豐富、深厚的內在東西。若沒有這些復雜的材料,仿佛清水煮白菜,其味必然淡薄。
在寫生方面,古人說的“行萬里路”,就包括了這個深入現實、觀察生活的階段。不論畫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要深入到現實中去,否則,是不能創造出為人們所喜愛的好作品來的。臨摹是基礎,很重要,但僅限于臨摹,則又是片面的。臨摹學習了古人的技法,是寫生的本領。寫生是要剪取素材,一方面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去搜集素材,一方面又要廣泛地積累不一定立即可用的素材。見到山石、水口、坡石,就隨時記錄下來,仿佛遇到了好菜,先買了來以后再做。
郭味蕖《春渚》
寫生跟速寫不同。寫生主要是記錄形象,整體、局部都要細畫。一枝松枝,畫的精微,等于全樹都已知道,已足以用。速寫則取其整體造型,大的動勢。沒有目的的畫來的東西沒有用處,而有用之處,又往往沒畫。速寫要求短時間內完成,如鳥的動態,必須用快速的筆觸,捕捉住它優美的一剎那。而無論如何迅速,也終須低下頭來畫,這便包括了默寫的成分。
默寫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幅畫臨過以后,再默寫一張,而變更其姿態,即把臨摹中得來的能力,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創作中去;再是在寫生中運用臨摹得來的技巧,而更加人主觀的創造。因此,默寫是接近了創作的。
寫生要注意深人觀察,我們看花和鳥,要超過一般人的深度。花萼的反正、蕉葉的翻轉,此是常人所看不到處,卻正是我們的用心處,要從中發現和表現出美來。因此,體驗生活、觀察現實的時間,是遠比繪畫要長得多的。花和鳥都不是孤立的,它們生活規律,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
高山之松矮,平原上的就高,和風吹有關。山間之松彎曲而向上,是為了向陽。平原的萱花,葉子向四面紛披,而峭壁下的則是一邊傾倒,絕不向壁。瓶中寫生得來的花卉動態,不與大地生長的相同。動植物的顏色、神態,又因四時變化、風晴雨露而不同。這些,都必須深人觀察,全面了解,不是看了便畫就可以畫得好的。
郭味蕖《歸興》
在創作中,一幅畫須有賓主,即一花一鳥本身,也須有主從詳略。一只鳥全身工細精到,必成標本。任伯年的鳥,只頭、眼精致,而尾、翅則從簡,甚至為枝葉掩蓋,略去不畫。面面俱到,倒是不好的。
下面談談我在花鳥畫創作中的追求和表現方法。近年來,在花鳥畫創作中,我正在進行“三結合”的探索。
工筆與寫意的結合。這在齊白石的作品中是已經有過先例了。他用寫意筆法畫花卉,以工筆筆法畫草蟲。潑墨和重彩的結合,還有花鳥和山水的結合。花鳥和山水的結合是要畫出花鳥所生長的自然環境,表現出大自然中的一個角落,襯以懸崖、水口、坡石,用以增加氛圍。明代林良、呂紀,都用過這種方法。我想按照這幾種結合的辦法,努力去變化,看看能變出個什么面貌來。也可能失敗,但我是有這個志向的。
在具體的表現方面用色:我喜歡用單純的原色,粉、石黃、石青、朱砂,很少用間色和綠色。又喜歡用平涂,求其整體感強,要求遠的和大的效果,不追求一花一葉的顏色變化。一筆下去,分出幾種顏色,很容易,但整體看起來就會感到破碎,這種本事,是下乘的。如畫一朵牡丹,要在一種顏色中求層次。我還避免用飽和色,即不用那種比例正合適的合成色。有人問我為什么用石青色畫竹子,這道理很簡單——為什么可以用墨畫竹子呢?
郭味蕖《庚子歲始》
我還常用套色。用墨畫了后,再重一次花青或赭石。又喜用套墨,如在花卉山石上壓上幾枝竹子,以增加層次。使用托色,是為了使色彩濃厚,有時在畫面的背后,托染一層顏色。一般平涂色都有底色,石青用花青做底色,石綠用褚石,石青又可用淡墨,托色一般用白粉,或使用相近而較淺的顏色。在宣紙上面多次涂染,容易變臟,故須一次染就。
表現:寫意花鳥畫的表現方法,大致不外勾花點葉、點花點葉、點花勒葉,勒花點葉、白描、淡彩暈染和潑墨七種。勾勒須有頓挫濃淡變化,不能如工筆畫法的細膩。勾(選用墨勾,后點染顏色)勒(先點染顏色,然后再用墨勾)法南宋始有之,北宋時還只有勾填。
勾線有渴勾(干淡筆)、率勾(用水較多,運筆須快,如陳半老所畫荷花、牡丹)、勾染(有深淺濃淡)。葉子用墨點,套花青,以襯救墨點之不足,又能增加厚重豐富的感覺。枝干也一樣,或套墨,或套色。
構圖:強調密中又密、稀中又稀的絕對化。重點放在偏處,避免所謂“三段分”,很少用開合法,強調整體大塊的虛實,突出一部分,布白不使瑣碎。也不一定避免整齊,如兩個花頭并立,一反常人的所謂“差參錯落”的定則,這也是有法中無法,而又無法中有法,有規律又打破規律。
郭味蕖《東風》
透視:花鳥畫的空間距離,不能拉得太遠,又不能拉不開。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結合起來,視平線要統一,有時可以處理在畫面以外。透視關系對了,自然便拉開了空間。
筆墨:用筆用墨是個重要的問題,為了提高藝術性,中國畫的筆墨意境,不能不強調。在客觀造型基礎上,加強主觀的筆墨技巧,兩者必須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如齊白石所說的“不似之似”的神似,這是內在的精神本質的像。
筆力不是指拿筆的結實。執筆高低,握管松緊,全要看需要。運筆時筆要在手中轉動,以全用其墨,不使筆鋒劈散。必要時,用畫油畫的執筆辦法亦未嘗不可。用筆妙處在于氣韻,非水韻的下乘工夫所能及。用筆好了,體積、質量、重量感覺全能表現出來,如所謂的金剛柞、折釵股、屋漏痕、高山墜石、驚蛇人草等。
用墨分焦墨(干深墨)、渴墨(干淡墨)、濃墨(濕深墨)、淡墨(濕淡墨)幾種,又有淋墨和積墨法,層層畫去,是潘老、可染先生常用的。花卉中之山石的畫法,不能同山水畫中的那樣復雜。
上面所談的都只是我個人嘗試著摸索的辦法,希望大家多提些意見。構圖形式,幾乎古人已經都用過了;花卉又不依時代有所變異,人物還有個服飾的不同。如何能出點新意呢?我想,主要是人的思想感情,首先是自己的思想要跟上時代。潘老的畫中,在這點是可崇拜的。
郭味蕖《竹報平安》
郭味蕖《驚雷》
郭味蕖《春山一夜雨瀟瀟》
郭味蕖《春晴花陰下,朦朧初醒時》
郭味蕖《蔬香》
郭味蕖《秋熟》
郭味蕖《麗日》
郭味蕖《麥忙時節歸來晚》
郭味蕖《案頭迎春一株》
郭味蕖《朝暉》
郭味蕖《嫩晴》
郭味蕖《花鳥》
郭味蕖《清明池館,芳信年年好,天淡淡,月溶溶,春意知多少》
郭味蕖《獨有杏花如喚客,倚墻斜日數枝紅》
郭味蕖《田園豐熟》
郭味蕖《午夢》
郭味蕖《秋熟》
郭味蕖《豐年自是歡聲沸,萬人爭看山茶花》
郭味蕖《銀鋤》
郭味蕖《飛絮落花時節》
郭味蕖《缶翁破袈裟法,仿佛似之》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