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鄒雅婷
參觀者拍攝清代《獸譜圖》。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近日,“萬物和生——故宮博物院藏動物題材繪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書畫館開展。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集中展示動物題材繪畫藏品。展覽分為“百鳥鳴春”“百獸率舞”“百態生靈”3個單元,精心遴選63套、共計117件自五代至清代的珍貴作品,涵蓋禽鳥、走獸、草蟲、鱗介等門類,名家薈萃、流派眾多、技法多樣,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4件。很多作品是美術史教科書里的插圖,不少為首次展出,令觀眾大飽眼福。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魯穎介紹,此次展覽的主題“萬物和生”,源自戰國思想家荀況的《荀子·天論》,蘊含著追求和諧、尊重規律、包容并蓄的價值觀。動物題材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不僅表現了歷代畫家“觀天地萬物而生意”的藝術追求,也為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啟示。希望觀眾在欣賞歷代名家筆下萬物生靈的同時,感受跨越時空的生命對話,體悟人與動物和諧共生之美。
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第一件名作便是五代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黃筌作品多描繪宮廷園囿中的異卉珍禽,畫法工整細麗,有“黃家富貴”之稱,對后世花鳥畫影響深遠。此卷尺幅不大,24只禽鳥、昆蟲及龜類均勻分布在畫面上,比例準確。鳥類造型嚴謹,特征鮮明,或靜立、或飛翔、或鳴叫,充滿生機;昆蟲和龜類刻畫細致入微。畫中清淡與濃厚的色墨相互交融,色彩雅致而豐滿。畫幅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寶習”,由此可知,這是黃筌給兒子黃居寶臨摹練習用的一幅稿本。
展覽中有多件宋元佳作,如清新淡雅的北宋崔白《寒雀圖》卷、表現美好寓意的宋徽宗趙佶《芙蓉錦雞圖》軸、傳為北宋趙昌所作《寫生蛺蝶圖》卷、具有思想深度的元代任仁發《二馬圖》卷、元代堅白子存世孤品《草蟲圖》卷。
張珪《神龜圖》卷作為流傳極少的金代繪畫之一,具有重要的藝術與歷史價值。臨水沙灘上,一只背上長有綠藻的龜緩步爬行,昂首引頸向空中吐出白煙,在上方匯聚為祥云,環繞于半隱半現的一輪紅日。畫中的龜造型準確,龜甲、鱗片描繪細致,體現了畫家高超的寫生水平。在古代中國,龜與龍、鳳、麟并稱為“四靈”,被賦予通靈、長壽等寓意。這件《神龜圖》是張珪的傳世孤本,可能是其為金代海陵王完顏亮所繪。
“《鳥譜圖》《獸譜圖》《海錯圖》3套動物圖譜首次同展。”魯穎說,《鳥譜圖》《獸譜圖》打破了平鋪陳列的常規方式,以量身打造的畫框懸掛陣列。此外,還通過觸控交互設備對3套畫冊進行數字化展示。
《鳥譜圖》中不僅有圖,還用滿、漢文字記錄了每只鳥的名稱、生態特征、習性等。魯穎介紹,余省、張為邦兩位清宮畫師以康熙、雍正時期蔣廷錫所繪《鳥譜》為底本,進行修訂、增補、摹繪,歷時10余年完成這套圖冊,兼具西方博物繪畫的真實性與中國傳統花鳥畫的審美性。
《獸譜圖》共描繪了180種動物形象,除常見的家畜外,還有獅、虎、豹等猛獸以及域外的異獸,《山海經》中記錄的九尾狐、獨角獸等也被繪制出來。《海錯圖》是中國古代關于海洋生物最全面的一套圖文并茂的圖譜,共繪制了300多種海洋生物。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6月2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