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宣布互降關稅、印巴沖突突然停火,這種節奏上的重合,你可以說是偶然,但我看到了一些必然性。如果不把這兩件事放在地緣政治的背景下,很容易誤判它們各自的分量。
雖然中美聯合聲明的語氣很溫和,但實質上美方這次做出的退讓相當明顯。為什么美國會在這個節點出現轉向?要從印度空襲巴基斯坦的失敗說起。這場沖突的意義,遠比想象中更深遠。
5月7日清晨,印度空軍出動72架戰機,試圖對巴基斯坦展開一場壓制性空襲。整條戰線橫跨750公里,行動持續一小時。巴軍僅以42架戰機迎戰,但防空系統與空中編隊事先早已布設。印度戰機首先在進入作戰空域后即被地面雷達鎖定,飛行員在錄音中不斷呼叫調整航向,但未能甩脫鎖定。與此同時,數架保持無線電靜默的J-10CE悄然接近。
中國制造的霹靂-15中距空空導彈,先后擊落3架陣風、1架米格-29和1架蘇-30。西方媒體后來確認了墜毀坐標,并證實至少一名飛行員未能彈射。美聯社引用匿名美軍方官員稱,這次巴軍的表現意外地高效,而最大的變量,是中國戰機。
這場戰斗的背后,其實是兩種力量結構的對撞。
巴基斯坦使用的幾乎全部主力裝備都來自中國,包括戰機、導彈、預警系統、地空防御網;而印度的陣風、蘇30、米格29則是西方與俄羅斯的混編體系。軍事是一切較量的根本,而這一次,在沒有中國直接參戰的情況下,中國制造的體系性軍工裝備幫助巴基斯坦實現了正面勝利。印度輸了,輸的不只是戰術,而是輸掉了整個西方武器體系在非對稱沖突中的心理優勢。這一點,比明面上的損失更讓西方軍界警醒。
這場勝利對中國本身意義非凡。它證明了中國的武器體系不僅能出口,而且還能打勝仗。關鍵還很便宜,一架J-10CE的售價只是陣風的幾分之一。比起多少訂單,更重要的是,這一次打出了實戰說服力。
一場跨國空戰,在某種意義上替中國完成了一場國力展示。
空戰輸了后,印度國內媒體一度陷入沉默。印度還聯系馬斯克,試圖封鎖X上的不利于印度的消息。印度國防部最初以“正在評估戰果”來拖延回應,直到西方媒體放出飛行員錄音與墜機坐標照片后,才不得不正面承認戰損。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發言人光速撇清關系,聲明沖突完全為印度單方面行動。8日,國務卿萬斯致電莫迪,建議印方“為地區穩定著想”接受停火。10日凌晨,巴軍發動一次代號“銅墻鐵壁”的地空聯合反擊,至此印度空軍全面收縮。
戰爭驟停后,中美代表團在瑞士的談判氣氛出奇地順利。特朗普在白宮聲明稱,這是一次雙邊關系的全面重啟,但誰都明白,實際就是美方無條件撤回全部加征關稅,恢復至4月2日的關稅狀態。簡單說,就是認輸了。雙方最終在12日宣布互降至10%,而此前已經飆升至145%的美方加征關稅,幾天內連降四檔,節奏之快,不可思議。
不過就在中美發布聯合聲明數小時后,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卻又澄清了一件事:所謂“互降到10%”,只適用于最新一輪加征的對等關稅,而美國此前對中國加征的歷史性關稅,比如2018年的301條款稅(平均20%),以及針對化工品、藥物原材料的“芬太尼關稅”(額外20%),全部被保留。換句話說,美國對中國的總體關稅水位依舊在50%左右,而中國對美關稅則已實質性降至10%。
以服裝類產品為例,美國對中國產品的總稅率由以下幾項構成:基礎關稅13.5%或16%,疊加301條款7.5%,芬太尼稅20%,以及新一輪的10%。綜合下來,總稅負已達到51%甚至53.5%。而中國對同類美國產品,僅征10%。這一落差,在關稅史上相當罕見。
就數字而言,美國確實沒有把所有加征的稅都撤銷。
但事實上,中國這次所獲得的,遠不止于關稅的暫時緩解。在外部,中國在這場連環沖突中展現出的應對節奏和協調能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國際關注和一定程度上的認同感。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確實是那個不跪的國家。但這一硬氣表現,反而讓美國自己認慫。這一戰,只要不帶偏見,都能看出中國是贏家。
在內部,則是一種罕見的團結氣氛,尤其在輿論層面,關于自身能力和底氣的認知正在經歷一次整合。
再來談談印度。
印度這個國家, 一度被西方視為中國的南線平衡器,各國紛紛拉攏。但這次和巴基斯坦的沖突,短促卻足以暴露印度的底子。而這已不是第一次。
從2017年洞朗事件、2019年空襲巴基斯坦、到2020年加勒萬沖突,印度在對華博弈中多次冒進,屢屢碰壁。這一次在巴方頭上折戟,且再次與中國掛鉤,更讓外界對其真實戰力重新評估。
印度這個國家,一貫志大才疏。前段時間風頭很盛,在西方如魚得水,資金也不斷流入,給人的感覺是印度將成為另一個中國。相比之下,中國那段時間確實顯得暗淡。但這次戰爭,把印度打回了原形。經濟體量在漲,年輕人口在漲,國際支持也不少,但這些浮在上面的東西,掩蓋不了制度和執行力的底子薄弱。印度不乏聰明人才,但國家傳統松散、政治體制拖沓,該狠的時候狠不下去,行動總像表演,浮夸而淺薄,注定這個國家很難成事。美國希望它是棋手,但它自己卻屢屢當了棋子。
而對美國來說,印度的這種貶值,直接影響其亞太棋局的均衡布置。一旦印度因長期陷入次大陸的紛爭而削弱在東亞的存在感,那么圍堵中國的整個外圍網絡都會松動。而且,印度的這種表現,也會讓國際資本思考,印度值不值得下重注?美國人需要價廉物美的產品,如果不讓中國生產,印度又做不好,那么誰還能承擔起讓美國通脹降下來的使命?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做出選擇,要么繼續雙線下注,面對崩盤風險;要么收縮一線,爭取與中國重啟可控的博弈。特朗普選擇了后者。
這也解釋了為何這次談判中美方退得如此干脆。
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雖然沒有改口,但措辭明顯軟了。他表示無意傷害中國,而是希望尋求開放與合作,并點名歐洲才是“更卑鄙的對手”。換句話說,中國已經從主攻目標變成必須緩和關系的對象。
現在世界局勢走向很清楚,美國的地位進一步衰落。下次特朗普訪華,很可能需要買票才能進故宮。當然,這是玩笑。但他在中國高層眼中的分量肯定不如他的第一個任期。這次,中方堅決沒有給特朗普打電話就是明證。
李嘉誠這樣以眼光精準著稱的老牌資本人物,其旗下的長和集團前段時間傳出將出售位于巴拿馬運河區的港口資產,此舉一度被外界視為避險信號。而就在印巴停火、中美聯合聲明發布之后,長和罕見地對外表態稱“將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繼續推進相關業務”,措辭雖簡,卻足以表明態度上的轉變。這背后透露出什么?在形勢模糊之時謹慎觀望,一旦局勢明朗則迅速調轉方向,這種資本層的反應,也映照出世界格局的風向確實在變。
這一系列連鎖反應說明,世界格局的微妙天平,正在短時間內發生偏移。
這并非某場峰會或某份協議能解釋清楚的轉變,而是多條力量線同時松動后的結果。當然,這個結果也不是最終結果,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不解決,注定以后摩擦依然會有,對抗會始終存在,只是雙方會邊打邊談,因應各自國內形勢和國際局勢,不斷調整策略,時而大打,時而小打。
有時不得不佩服中國的國運。總是在外界以為它內外承壓、風頭不再的時候,突然迎來一次關鍵轉折。這種“柳暗花明”的能力,歸根結底,是戰略耐性、體系彈性和國民情緒收束力的總和。
希望國家善用民心,善待民心。很多時候,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在風雨里站穩,在轉折點上翻盤,不僅靠制度、戰略和工業能力,更靠一種深藏在底層的深厚的愛國之情,人們愿意再等一等、再忍一忍、再信一次。民心是最深的底牌,也是最不該被消耗的資源。政策可以調整,局勢可以扭轉,但人心散了,就難再聚得回來。倘若這次又贏得了一點時間、贏得了一些局面,那就更要記得,這些得來不易的空間,是千千萬萬普通人默默撐出的余地。
如果你愿意花一點時間和我一起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內容更扎實,互動也更自由。
的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