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上市公司,它的飄忽不定與曾經一部電視劇的名字完美契合:像霧、像雨、又像風。
它叫ST新潮,全名山東新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地煙臺,辦公地北京,前五大股東都是中資背景,很顯然,這是一家中國公司。
然而,它的資產卻全都在美國,根據ST新潮2023年年報披露的數據,公司境外資產的比例為99.91%。
ST新潮的股權很分散,沒有控股股東,也沒有實控人,然而,它的實際控制權卻又牢牢把握在姓劉的湖南兩兄弟手中。
根據公開資料,ST新潮現任董事長劉斌與前任董事長劉珂是胞兄弟,弟弟劉珂把董事長之位讓給哥哥劉斌后去了美國,而如今劉珂是ST新潮美國資產的實際話事人。
資產都在海外,掌控了海外也就等于掌握了整個ST新潮,劉氏兄弟正是通過這種一內一外、一明一暗的手法,實際控制了ST新潮。
ST新潮在美國的生意很賺錢,2022、2023兩年的利潤分別為31億、26億,2024年前三季度的利潤也有16億。
一般來說,像這種經營健康的公司財報是最好出的,然而,ST新潮2024年財報卻難產了,近日因未能按期披露2024年報,剛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上市公司拿不出年報,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像賓館被抓的男女拿不出結婚證,背后一定有不可名狀的秘密。
當然,拿不出年報的原因不是ST新潮自己編不出來,而是會計師事務所不敢簽字。
早在2025年1月,ST新潮就公告執行2024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中瑞誠,然而,到了3月份,中瑞誠卻突然告辭。
中瑞誠的理由也很有意思,說自己人員不足忙不過來了,這個理由顯然有點勉強,人不夠可以招,哪有放著錢不賺的。
而接力中瑞誠繼續審計的立信雖然忙過來了,但卻不敢簽字,或者準確的說,不敢按照ST新潮所期望的方式簽字。
根據交易所的監管函,立信是已經完成了全部審計程序的,給出的結論是“無法表示意見”,但ST新潮不滿意,于是延期發布年報。
所謂無法表示意見,絕大部分原因是會計師“看不懂”,但ST新潮的原因可能不只是看不懂,還有“看不到”。
如前所說,資產都在美國,審計的主要對象當然就是美國子公司,然而,歷史數據顯示,ST新潮美國子公司接受國內審計機構的檢查率只有18%。
只有18%能看,大部分該看的都看不到,在如今證監會全方位的強力監管下,哪個會計師還敢簽字呢。
簡單舉個“看不到”的例子,ST新潮美國子公司2023年的員工薪酬一共是4.3億人民幣,折算下來人均175萬元。
ST新潮的主營業務是油氣開采,屬于傳統行業,按照美國的數據,工人的平均年薪應該在6-6.5萬美元左右,也就是50萬人民幣。
也許有人會說,因為高管工資高,員工是被平均了,然而,披露的數據中年薪最高的前10名普通員工的年薪也高達210萬-380萬。
對于這個有些異常的薪酬數據,交易所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要求ST新潮進一步披露更詳細的薪酬信息。
然而,ST新潮卻給出了一個讓人無法反駁的理由,它說,在美國披露員工薪酬信息屬于侵犯隱私,那是違法的,也就是說,你國內知道個總量就行了,不要胡亂打聽了。
在人家領土上做生意,當然應該遵守人家的法律,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根據網上信息,美國對于薪酬透明是鼓勵的,披露薪酬可以有效監督保障員工收入達到標準,美國已有17個州正式實施了薪酬透明法令。
其實,存疑的遠不止是薪酬,只是這個例子比較典型,這么小的要求都能被拒絕,監管機構和國內股東們更大的擔憂是,ST新潮的境外資產是否已經全面失控。
如前所說,ST新潮目前的實際話事人是劉斌、劉珂兩兄弟,而種種跡象表明,二人已把美國子公司搞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獨立王國”。
不過,在細數該“獨立王國”的各種自主行為之前,有必要先簡單交代一下ST新潮的前世,以及劉氏兄弟是怎么取得“王國”統治權的。
ST新潮原名新潮實業,主營業務是毛紡,上市于1996年,但上市沒多久毛紡業務就撐不住了,然后開始嘗試多元化。
先后干過房地產、零售、汽車、化工等行業,都不成功,直到2015年,才確定了海外油氣開發的業務方向。
要搞油氣,得先有油田,要買油田,得先有錢,于是,ST新潮在2015-2017年間連續實施了3次增發,融資約125億。
這些融資一刻也沒在國內停留,先后都投到了美國賬戶,變成了德克薩斯州的常規油田和頁巖油氣資產,ST新潮同時剝離了其它所有資產,從2017年開始了新生。
而劉氏兄弟就是在這一輪定增的過程中成為ST新潮大股東的。
別人參與定增大多只是財務投資,賺個差價也就退出了,但劉氏兄弟是奔著實控人位置來的,自己股權比例不夠,就聯合了幾家股東一起行動。
2018年,先是通過股東大會推翻了當時的董事會,然后重組新董事會后,劉珂就成了新的董事長。
不過,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2021年,劉珂又反過來被圍攻,一場臨時股東大會又組建了新董事會,劉珂的董事長職位被罷免。
但以劉珂為中心的管理層對外宣布不認可本次臨時股東會,于是,ST新潮就一度形成了“兩個董事會”的局面,誰也不服誰,公司也就陷入了無控人狀態。
最后還是劉珂抓住了制勝的關鍵,從美國子公司下手。
2023年,劉珂把董事長位子讓給了哥哥劉斌,自己則出走去了美國,說是去打理子公司業務。
而到了美國后,劉老板做了一個大動作,花100萬注冊了一家公司,然后通過這家公司經過一系列股權轉讓操作后,獲得了美國子公司控股股東0.01%的股權。
別看比例小,美國子公司的控股股東是合伙企業,劉珂雖然只占0.01%,但他是執行事務合伙人,而按照美國公司法,執行董事就擁有實控權。
就這樣,劉珂就以區區100萬的投資,實際控制了美國子公司300多億的資產。
然而,這么大的變動,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披露,這意味著,從劉珂到美國那一刻起,那邊的資產就開始失控了。
值得一提的是,ST新潮已經10幾年沒分紅,但美國子公司賺的錢幾乎沒有流回國內,財務數據賬面上看到的40多億現金都在美國賬戶里。
ST新潮對此的解釋是,國內母公司有官司在身,如果錢流回國內,就會被劃走,會影響美國子公司的經營。
這個邏輯無敵了,買美國油田的錢是從國內母公司從股民手里籌走的,但現在美國油田掙錢了,卻不想分擔母公司的債務。
而關于外界質疑的美國資產的控制權是否在境外,ST新潮表示都在自己掌控中,說美國子公司已經組成了三人董事會,分化了執行董事的權利。
其實,說得再多都顯蒼白,ST新潮要證明自己對境外資產的控制權,最好的方法是:喊它一聲,而它答應了。
但現在的情況是,兩家會計師事務在美國現場都沒能把它喊應,最基本的財報都拿不出來,還怎么讓人相信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