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小米汽車首款旗艦SU7 Ultra的車主們陷入了一場荒誕的“機蓋風波”。原本作為“頂配彩蛋”的碳纖維挖孔前機蓋,如今成了消費者口中的“韭菜收割機”——4.2萬元的選裝價,換來的竟是紙巾吹不動的風道和空殼噱頭?這場由營銷話術引發的信任危機,撕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過度包裝的遮羞布。
————從“賽道神器”到“擺設裝飾”:車主實測打臉官方宣傳
在鄭州某小型汽車交付中心,車主王先生舉著鼓風機對準愛車前機蓋的挖孔區域,一張紙巾穩穩貼在孔洞上紋絲不動。“說好的雙風道導流呢?這風道怕不是畫在PPT上的!”和王先生一樣,全國數百名車主發現,所謂“空氣動力學設計”在實測中毫無存在感。
更令人心塞的是拆解報告:挖孔機蓋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板完全一致,既未連接剎車散熱系統,也未嵌入傳感器。一位汽車工程師直言:“這就像給手機殼鉆孔,除了好看啥用沒有。”
————小米的“文字游戲”:從“輪轂散熱”到“復刻經典”的緊急公關
事件發酵一周后,小米汽車發布《答網友問》,承認“信息傳達存在不足”,并甩出兩大理由:
1. 減重1.3公斤:碳纖維材質確實比鋁輕,但對百公里電耗的影響微乎其微;
2. 氣流導出功能:風道僅用于排出機艙內多余熱氣,與宣傳中的“輪轂散熱”無關。
這種“打太極”式回應徹底激怒車主。網友翻出雷軍直播片段——此前他明確表示“內部結構改造支持散熱”,但隨后刪除相關表述。有車主戲稱:“小米的營銷和工程團隊怕不是在玩‘你畫我猜’。”
————4.2萬買的是“面子”還是“坑”?消費者陷入兩難
在維權群里,準車主李女士哭訴:“選裝時銷售說這是‘賽道基因’,現在連剎車盤溫度都降不下來!”更扎心的是,改配回普通機蓋需排隊3個月,而小米贈送的2萬積分(約值2000元)僅限生態產品使用。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最終認定宣傳與實物不符,車主可主張“退一賠三”。但更多人選擇沉默:“告到法院至少要半年,誰耗得起?”
這場風波暴露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深層矛盾:營銷用力過猛。為迎合“顏值經濟”,車企將裝飾件包裝成“黑科技”,例如某品牌2萬塊的“發光格柵”實為LED燈帶;工程能力不足。小米承認“37天完成工藝調整”,但碳纖維量產良率低、交付延遲等問題頻發;信任危機蔓延。從特斯拉“剎車門”到蔚來“續航縮水”,消費者對車企的信任閾值越來越低。
耐人尋味的是,小米汽車最新聲明稱:“所有賽道測試車輛均搭載挖孔機蓋。”若最終紐北成績亮眼,這場爭議或將反轉——畢竟,超跑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本就服務于極速場景,日常駕駛難感知差異。
但車主們并不買賬:“難道要我花4.2萬只為看個車尾燈?”一位汽車博主犀利點評:“小米把用戶當‘小白鼠’,用賽道營銷掩蓋產品缺陷,這是典型的‘賽博朋克式割韭菜’。”
汽車消費不能只靠“情懷充值”
從“為發燒而生”到“為顏值買單”,小米汽車陷入的不僅是產品爭議,更是品牌信任危機。當車企把營銷玩成“饑餓游戲”,消費者終將用腳投票。
畢竟,真正的“黑科技”不該是鏡花水月,而是讓普通人開得起、用得好的硬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