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近一個多月的日子,堪稱冰火兩重天。
當質量榜單的爭議還在社交媒體上發酵,當車主維權的聲音還未完全平息,小米卻在銷量的戰場上接連傳來捷報,用數據證明著自己的市場號召力。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狀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了雷軍和小米在造車這路上的復雜處境。
小米汽車在爭議中的逆勢突圍
4月的中國汽車市場,小米SU7以28,585輛的成績,一舉摘下10萬以上價位段的全品類銷量桂冠。
●圖源:懂車帝
這個成績有多耀眼?
要知道,在它身后的可是曾經的市場霸主特斯拉Model Y,其4月銷量為19,984輛,已被小米遠遠甩在身后;同時日產軒逸(24,458輛)、吉利星越L(23,658輛)等傳統燃油車強者,也只能望其項背。
也就是說,僅憑SU7一款車型,小米的銷量就超過了鴻蒙智行7款車的總和(27,555輛),同時接近于特斯拉Model Y+Model 3的銷量(28,731輛),展現出了恐怖的產品穿透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純電車型首次在中高端市場登頂,直接打破了長期以來燃油車和外資品牌的壟斷格局。
若按全價位無定語排名,小米SU7同期位列全國乘用車銷量第四,前三名是星愿、比亞迪海鷗、五菱宏光MINI EV等10萬元以下的小型車。
回顧2025年的小米汽車,早已是厚積薄發。
在第一季度,小米SU7以75,869輛的交付量,登頂新勢力車型銷量榜首,遠超第二名的小鵬MONA M03(47,130輛)和第三名的理想L6(44,347輛)。
在4月份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排行榜上,盡管小米汽車位列第九,但憑借SU7單一車型的強勢表現,其在20萬以上純電轎車市場的市占率高達43.7%,同樣遠超特斯拉Model 3的31.7%。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的前四個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在歷史上首次雙雙跨越了1000萬輛的里程碑。
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達到了442.9萬輛和430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實現了48.3%和46.2%的顯著增長。在這樣的市場大盤中,小米汽車的逆勢上揚,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口碑迷局:
質量爭議與銷量神話的雙面博弈
就在小米汽車銷量節節攀升的同時,一場關于質量的爭議卻如影隨形。
在中國汽車質量網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純電車型)》中,小米SU7以239分的排名墊底,成為近30款車型中的倒數第一。
●圖源:微博
這個結果讓不少人跌破眼鏡。
引發更多爭議的是其數據顯示,小米SU7在2-3月僅有2條投訴信息(音響故障、輪轂磨損),投訴率低至0.004%,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同時在車質網同期發布的《2025年Q1國內熱銷新能源車質量排行》中,小米SU7卻以萬分之1.7的投訴率排名第二,質量表現優異。
兩份榜單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巨大的差異引發了公眾對于榜單公信力的質疑,也讓小米汽車的質量問題陷入了“羅生門”。
事實上,回顧小米汽車的歷史銷量,自2024年上市以來便呈現出了快速增長趨勢。
2024年7月,首月銷量超10,000輛,一舉成為新勢力中的黑馬;2025年1月,銷量約20000輛,連續11個月銷量過萬。
然而,產能不足一直是小米汽車的痛點,2024年6月因產能問題,銷量一度下滑至約2100輛/周就是印證。
如今,盡管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依舊長達37-48周,標準版和Pro版提車需等待近一年,Max版本也需37周以上,但訂單積壓已超20萬臺,可見市場對小米的認可。
●圖源:微博@雷軍
而“觀眾和用戶不是一類人”這句話的含金量,也還在上升。
在汽車銷量高歌猛進的同時,小米手機也傳來捷報。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以1330萬部的出貨量,時隔十年重回中國市場第一,同比增長39.9%,拿下出貨量和增速的“雙第一”。
在全球市場,小米以4180萬臺的出貨量、13.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與三星、蘋果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這一系列成績的背后,是小米生態協同效應的顯現,SU7系列與小米手機、AIoT設備的無縫互聯,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風波不斷:
雷軍的艱難時刻與品牌考驗
對于小米汽車而言,2025年的4月無疑是一個多事之秋。
3月29日,安徽銅陵的一場高速爆燃事故,讓小米汽車的安全性成為了輿論焦點。
雖然最終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但該事件的輿論已將矛頭指向智能駕駛系統,對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緊接著,SU7 Ultra的“賽道考級鎖馬力”灰度測試引發眾怒。
●圖源:微博@雷軍
5月1日車機系統更新后,小米將1548匹馬力限制為900匹,需要通過官方賽道成績才能解鎖,此舉引發了用戶的強烈抗議。
車主認為小米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且購車時未被提前告知限制條件。盡管小米隨后暫停更新并致歉,但還是損傷了用戶信任。
隨后的智駕系統更名風波,也讓小米汽車感受到了監管的壓力。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及相關表述迎來強監管,小米汽車也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從“小米智駕Pro”到“小米輔助駕駛Pro”,所展現的是行業對智能駕駛宣傳的謹慎態度。
而最讓雷軍頭疼的,或許還是SU7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爭議。
●圖源:微博@林敏
多名SU7 Ultra準車主認為,其高價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存在虛假宣傳問題。小米汽車雖然公開致歉并推出補償方案,但不少消費者并不認可這一方案,要求無損退車,這讓小米汽車陷入到了“虛假宣傳”的輿論漩渦。
與此同時,維權視頻里戴著口罩的車主和維權群里出現的煽動性言論也引發了外界的質疑:是否已有黃牛或非真正車主混跡其中,試圖渾水摸魚以謀取私利。
面對這些風波,有博主為小米喊冤道:“SU7 Ultra發布的時候,雷軍就該堅持賣80萬而不是50萬,這樣就可以過濾掉很多人,讓真正喜歡它的用戶購買。”
這句話,無意間道出了小米在高端市場定位上的無奈與困惑。
流量與質量的博弈
5月10日,雷軍恢復健身打卡并發文稱“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取消了一些會議安排和出差計劃,也暫停了一段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字里行間透露著這位企業家的不容易。
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低谷后,雷軍終于重新活躍了起來,外界紛紛猜測這是否在傳遞著某種信號。
從銷量神話到口碑迷局,從風波不斷到重新振作,雷軍和小米的四月宛如一場跌宕起伏的大戲:喜的是小米在銷量和市場份額上的突破,憂的是品牌形象和用戶信任面臨的挑戰。
事實證明,狂飆的流量時代已經結束,扎實的產品力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雷軍的困境,是國產新勢力的縮影,而這場始于流量的造車實驗,正在穿越風暴駛向深水區。
*編排 | 黃家俊 審核 | 黃家俊
紅包、福利、干貨,精彩不停
2000萬品牌經理人內參!
聚焦頭部與標桿,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專訪微信:jiangnan254(備注:專訪)
百萬品牌經理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