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咪蒙一個寒假靠2部短劇收入過億”的話題登上熱搜,網友直呼:“那個女人她殺回來了”!
咪蒙,一個永遠走在流量前沿的人,她有著怎樣的故事?
沖上熱搜的兩部短劇分別是《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和《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
前者單日充值超2000萬,登頂一些平臺的熱門榜單,后者連續三天奪得短劇熱力值第一。
這些作品有什么特別有魅力的地方嗎?倒也說不上,主打一個節奏快、打臉爽,讓觀眾看得心潮澎湃。
以前不久剛推出的《閃婚老伴是豪門》為例,劇情很是俗套:女主是柔弱可欺的“灰姑娘”,男主是霸道總裁;女主身邊全是惡人,男主大手一揮就幫女主解決了所有問題。
大概是考慮到肯為短劇花錢的主要群體是中年婦女,這部劇里的女主和男主都是上了歲數的,情節基本圍繞不成器的兒女和奇葩親戚展開。
2012年,咪蒙曾說:
“影視作品只要準確擊中觀眾某一個情緒點,接下來不要太腦殘,就可以等著數錢了。”
“自戀就是最核心的人性,觀眾不過是想在屏幕里,看到自己。”
現在她正是踐行了這個道理,目前收益證明她是正確的,年輕網友們盡管認為這種作品沒有內涵,但也承認的確迎合了下沉市場。
有人說:“咪蒙真是嗅覺靈敏,簡直流量天才,這個搶風口賺錢的能力不得不服。”
但也有人提出批評:“以前是靠文字,現在又是靠這種劇繼續荼毒年輕一代。”
咪蒙是中文系出身,進入社會后,長期從事媒體工作,但過于文學性的文筆,其實是不太符合專業素養的。
她也曾出版過《守腦如玉》《圣人請卸妝》等作品,在作家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氣,但各種規則的束縛,依然讓她感到拘束。
直到2015年,她和團隊開始運營公眾號,真正找到了適合她的天地。同年9月15日,咪蒙推送了第一篇微信公號文章。
起初,她的親朋好友并不看好這個選擇,畢竟當時公眾號文章已經走上了下坡路,但沒想到流量非常好。
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賬號粉絲便突破了40萬;截至2015年底,她發表的70篇文章,篇篇閱讀量超過10萬。
2016年,咪蒙的粉絲超過400萬,文章的閱讀量基本都超過百萬,在《環球人物》上博得了版面,被稱為“行走在自媒體塔尖”的人。
在那些年,“咪蒙”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網友、媒體甚至學者,都致力于剖析她成功的原因,主流結論是:文風直爽潑辣,迎合公眾情緒。
咪蒙說,她從來不喜歡傷春悲秋的文字,“要的就是一種麻溜爽利的效果”。所以她的文章,往往“臟字與粗口齊飛,吐槽與毒舌一色”,抨擊傳統道德。
例如《致賤人:我憑什么要幫你?!》中,她列舉了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面臨過的被求助的現象,最后沒有歌頌真善美,而是說:
“如果善良是縱容,我愿意一輩子歹毒下去。”
這篇文章在3天內就收獲了超350萬的閱讀量,為她吸粉超20萬。
她所傳遞的價值觀未必絕對正確或錯誤,但永遠情理兼容并有強烈代入感,這就讓無數感性高于理性的人圍繞在她的身邊,將她捧上神壇。
我們總說網絡戾氣重,許多人被這種戾氣困擾,咪蒙則屬于把戾氣化為己用的人,甚至很多時候有意無意地擴大了這種戾氣。
這種以粗暴、低俗甚至極端方式,附和鬧騰的野生價值觀的做法,在吸引來巨大流量的同時,也招致了無數罵聲,甚至出現了“咪蒙之毒”的說法。
有人認為,咪蒙之毒是一種“惡之花”,宛如罌粟般絢麗刺目,卻充滿刻薄、偏激和冷漠,讓人上癮又傷人。
但咪蒙說:“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偏激,溫和包容絕不是公眾號的傳播策略。”
她還表示,如今的時代不屬于絕對正確的大師,公眾捂上了耳朵,并不想聽誰來表達自我,只想看到有人為他們代言。
從公眾號文章到短劇,咪蒙都堅持這樣的理論,而市場反饋的結果是:她的眼光沒有問題,她摸清了人性。
人性是復雜的,本身就存在黑暗面,可這并不是宣揚消極價值觀的理由。
當一種價值觀面向公眾時,它需要的是盡可能把人拉向光明,而非推入更深的黑暗。尤其編造“黑暗童話”來刺激公眾情緒以牟利,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2019年初,咪蒙的一篇題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刷屏網絡。
文章講述了作者的某朋友,出身寒門但成績優異,是當年高考的市理科狀元,大學期間為供妹妹上學,辛苦打工掙錢,最終因胃癌去世,年僅24歲。
文章夾敘夾議,充滿了對社會、對人性的反思,很戳讀者的淚點,很多人借此來指責命運、抨擊現實,不乏消極言論。然而不久,文章被扒出完全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隨后,咪蒙發表道歉信,被人民日報批評“避實就虛,避重就輕”,文章被指“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熱衷精神傳銷,操縱大眾情緒,尤為可鄙”。
自此,咪蒙淡出公眾視野。直到今年,帶著短劇殺回。但在短劇上,她過去的某些問題并沒有消失。
去年11月開始,她的團隊制作的多部網劇因為宣揚暴力、極端復仇等因素,被全網下架或禁止投流。
登上熱搜的兩部劇,相對于之前的作品,更加輕快幽默,價值觀“爽中帶正”,大概是吸取教訓了。
并不是說,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要“偉光正”、搞宏大敘事。
正如短劇編劇李昕然所說,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深刻內涵沒有什么追求,只圖個爽,這難道有錯嗎?顯然不是。
但尊重下沉市場,并不意味著文藝作品要放棄底線、一味迎合,更不意味著要對黑暗的、消極的因素俯首稱臣,畢竟它們有引導作用。
對此,你怎么看呢?
參考資料
1、人民日報《人民日報評咪蒙道歉:文字商人熱衷精神傳銷可鄙》
2、上觀新聞《咪蒙,是一種什么“毒”》
3、環球人物《咪蒙,行走在自媒體塔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