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中國觀賞石協會、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石韻天成——中國觀賞石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
中國觀賞石藝術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對石頭的喜愛與鑒藏,賦予了中國觀賞石鮮明的藝術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今,“賞石藝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受到社會的認可與青睞,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
展廳現場。
本次展覽以“石韻天成”為主題,分“形生雅韻”“趣覽萬物”“意會春秋”“境觀江山”四個單元,通過160余方觀賞石,從視覺形象的角度將觀賞石“形、質、色、紋、韻”鑒賞五要素融為一體,展現中國觀賞石的多樣形態,構建起跨越地質學、藝術學、文化人類學的多維闡釋空間。
第一單元“形生雅韻”。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在自然天成的山石中找到了歌詠傳頌的對象,并為這些自然之物披上了人格化的外衣,它們成為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物化對象,也是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物質載體。或奇崛嶙峋、或光潔溫潤的石頭,承載著中國人的審美意涵,而富于哲思理趣的審美觀念背后則反映出中國宏富的傳統文化。
菱錳礦
這個單元展出了有“中國皇后”之稱的菱錳礦。此件展品2009年發現于廣西蒼梧縣,是中國著名的菱錳礦標本之一。礦石體量碩大,參差嵯峨,顏色鮮艷,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感。
我國是世界上有隕石記載的最早的國家。《竹書紀年·帝禹夏侯氏》載:“帝禹八年,夏六月,雨金于夏邑”。此次展出的三顆隕石彌足珍貴。其中一塊石鐵隕石,為2000年隕落于新疆阜康戈壁灘上的“阜康隕石”,截面絢麗多彩,為國際知名橄欖隕石。據介紹,“阜康隕石”總重1003克,展出這一塊為其中一部分,重999克。
第二單元“趣覽萬物”。在千年的文明延續中,我們的先民們體會到了“萬物有靈”的生命義理,并衍生出敬畏自然、崇敬生命的倫理道德觀,自然界中許多動植物形象也被賦予了寓意吉祥、愿望美好的象征,其中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也表達了質樸純真的愿景。這些生動的造型在天然石頭上的出現,讓我們感嘆自然的神奇,也從中感受著濃郁的民間文化。
在這個單元,可以看到產自四川的金沙江石“熊貓”,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肉石“脆皮肉”,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戈壁石“東坡肘子”“水晶肘子”,來自福建省的九龍壁“翡翠鳥”……一塊塊渾然天成、肌理生動、栩栩如生。
第三單元“意會春秋”。人是歷史的創造者。中華歷史輝煌燦爛,背后是歷代中國人共同的書寫,留下了多彩的歷史印記。它們常常被后人追慕,給予了無限的思想資源。自然造物通過石頭的形、色、紋,勾勒出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滿足了人們對歷史的理解和想象,在追憶歷史的同時也感受著歷史的厚重和滄桑。
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出產的戈壁石組成一幅米芾拜石的景象,右側石頭恰似一位故人身姿恭敬,抱手弓腰;左側石頭形態奇巧,紋理獨特,表達出文人畫家、書法家米芾對奇石的欣賞與喜愛。
展廳現場。
第四單元“境觀江山”。中華大地,物華天寶,歷代文人墨客在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絕句名言和筆墨詩畫,讓自然有了情致和意趣,也孕育了中華獨有的藝文思想和審美韻味。自然天成的石頭通過其獨特的形態和色彩,勾勒出山川的宏偉、水流的靈動、云霞的飄逸。它們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呈現出了遼闊國土上的錦繡江山,更反映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展廳現場。
據介紹,此次展覽匯聚了中國觀賞石界的主流賞石類型,涵蓋巖石類、礦物晶體類、生物化石類、隕石類。這些賞石全部來自中國境內,種類繁多、形制各異、材質豐富,展示了中國賞石的多樣性。觀眾不僅能一睹中國賞石的宏富,更能從中了解豐富的地質知識,感受自然的神奇魅力,領略到中華大地物華天寶、地大物博。
“石不能言最可人”,走進展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體悟自然與藝術交融的傳奇,開啟一場人與自然的心靈對話。
觀展現場。
展覽位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北4展廳,于即日起面向公眾開放。
本文攝影:林子昂 供圖:中國國家博物館
采寫:南都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