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功
遺傳學中“基因型+環境型=表現型”這一定律,在書法家陳明華的書法藝術生涯里,演繹出獨特而深刻的內涵。他天生具備的柔韌手腕,以及對碑帖形神敏銳的辨識直覺,構成了其書法藝術的先天基因圖譜。然而,真正促使這些基因綻放絢爛光彩的,是他在不同社會角色中所構建的復合型成長生態。
在創辦書法教育機構的5年時光里,陳明華宛如一位專注的基因測序師,精心拆解書道密碼。通過千余次教學實踐,他將王羲之的飄逸靈動、顏真卿的雄渾大氣、蘇軾的跌宕灑脫中的提按轉折,轉化為可復制的教學模型,為書法初學者開啟了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而后擔任《書法報·書畫教育》主編的16年間,他又化身為藝術信息的解碼器,穿梭于古代與當代作品之間,在不斷的審視與思考中,淬煉出對傳統與現代關系的辯證認知。執掌《湖北畫報》后,他如同文化基因的編輯者,大膽地將楚文化的浪漫基因與當代視覺語言進行重組實驗,賦予藝術以新的生命力。這些角色與身份相互疊加,如同豐富的環境因子,與他的天賦基因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使得他的書法作品呈現出金石氣與時代感交融的獨特肌理,生動地印證了藝術表現型是先天稟賦與后天生態共同書寫的生命方程式。
陳明華是湖北省文聯委員,湖北畫報社董事長,湖北省文藝志愿者協會副會長,湖北中小學教師書協會長。
他與書法的緣分,始于青年時期對筆墨紙硯那份純粹而熾熱的熱愛。自那時起,他便全身心地沉浸在書法的奇妙世界里,憑借著過人的勤奮與天賦,在這片藝術天地中不斷深耕細作。早期,他廣泛涉獵各種書體,從端莊嚴謹的楷書,到靈動飄逸的行書;從古樸典雅的隸書,到自由奔放的行草書,都留下了他刻苦研習的深刻印記。這些豐富的學習經歷,為他日后的書法創作筑牢了堅實根基,使他對書法的筆法、結構和章法,有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隸書:破繭傳承,古韻新聲
陳明華的隸書創作,堪稱對漢碑傳統的“破繭式傳承”。他對《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鮮于璜碑》《石門頌》《好大王》等諸多漢碑的研習,絕非流于表面的模仿,而是如同探尋深埋地下的寶藏一般,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核,致力于激活漢隸“隸變”時期的生命基因。他仿佛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智者,攜帶著古樸雄渾的氣息,將漢碑的古樸韻味與個人的藝術感悟精妙融合,從而鑄就了獨具魅力的隸書風貌。
篆籀遺意,骨力內含。陳明華的隸書筆法,巧妙保留了漢隸“隸變”時期的篆籀遺意,其線條恰似“折釵股”“屋漏痕”,圓勁且富有彈性。起筆之時,常常藏鋒逆入,含蓄蘊藉,宛如古鐘初鳴,余韻悠然;行筆過程中,堅定地以中鋒運筆,力透紙背,賦予線條一種內在的骨力。收筆之處,或沉穩回鋒,盡顯含蓄之美;或順勢而出,展現灑脫之態,節奏自然天成。觀賞他節臨的《石門頌》中堂,筆畫粗細變化自然流暢,粗畫不見臃腫,細畫不顯纖弱,既無盲目模仿之嫌,亦無呆滯刻板之病,真正做到了師古而不泥古,仿佛每一根線條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節臨《石門頌》中堂
因字立形,欹正相生。唐孫過庭曾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陳明華將這“三境界”奉為學書的座右銘。因此,他不拘泥于傳統隸書方正對稱的結構模式,而是依據每個字的形態特點,注重欹正變化。他從漢碑結構的多樣性中汲取靈感,賦予每個字獨特的姿態。以他書寫的隸書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為例,有的字重心平穩,端莊肅穆,給人以沉穩之感;有的字則借助筆畫的欹側、伸展,營造出動態的平衡,充滿靈動之美。字形或長或扁,或中宮緊縮,或恣肆開張,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妙趣橫生。這種因字立形、欹正相生的結構處理方式,打破了傳統隸書的刻板印象,為其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隸書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中堂
濃淡干濕,相得益彰。清代包世臣說:“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笨梢娔ㄔ跁囍兄陵P重要。陳明華深諳此道,善于巧妙運用濃淡干濕的變化,來豐富作品的層次與表現力。濃墨之處,如墨玉生輝,盡顯漢碑的古樸厚重;淡墨之處,似云霧繚繞,空靈悠遠,引人遐想。飛白、漲墨等技法的運用,讓墨色在宣紙上自然滲化,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以他的隸書《仁者壽》為例,墨色濃淡相宜,“仁”字墨色濃重而不肉滯,“者”字中間兩畫收束處以枯筆為之,帶燥方潤,“壽” 字上部分墨色湛湛然如小兒之目睛,下部分則露飛白,燥而不枯,整幅作品呈現出古樸靈動之美。這種對墨法的巧妙運用,充分反映出他在日常積累中對形式美感的敏銳把握。
魏碑:敬畏傳統,創新求變
在專注北魏書法的創作過程中,陳明華展現出對傳統經典的敬畏之心與深刻理解。他深入研究北魏時期的墓志、造像記、摩崖石刻等書法遺跡,諸如《始平公》《張猛龍》《張黑女》《鄭文公》《石門銘》等經典之作,通過反復臨習與揣摩,力求領悟其中的筆法精髓與結構奧秘。他深知,這些經典作品是北魏書法的精華所在,蘊含著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唯有深入其中,方能汲取最純正的藝術養分。
強化韻律,豐富表現。北魏書法以方筆為主,起筆和收筆多呈斬釘截鐵之勢,線條剛勁有力,富有質感。陳明華在魏碑方筆、圓筆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筆畫的韻律感。他通過巧妙地控制用筆速度與力度,使筆畫既剛勁挺拔,又靈動多變。他將方筆的挺拔與銳利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筆畫猶如刀刻斧鑿一般,充滿力量感;同時,又巧妙地融入圓筆的柔和與婉轉,在筆畫的轉折處和行筆過程中,運用圓潤的線條過渡,使作品在剛健之中不失靈動與柔和。此外,他還借鑒行草書的筆法,增強筆畫的連貫性與流暢性,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書寫性與表現力。
打破常規,重構秩序。北魏書法的斜畫緊結與平畫寬結兩種結構類型,在陳明華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創新。他運用筆畫移位、變形等手法,重構結構秩序。斜畫緊結的結構使字體呈現出一種動態的平衡與險峻之美,字的重心偏移,筆畫之間相互呼應,形成獨特的張力。在運用斜畫緊結結構時,他大膽夸張筆畫的傾斜角度,強化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關系,使作品充滿動感與活力。而平畫寬結的結構則給人以端莊穩重、寬博大氣之感,他通過筆畫的粗細、長短、疏密等方面的精心安排,使平畫寬結的結構更加富有變化,避免單調與刻板。在他的作品中,斜畫緊結帶來的靈動活潑與平畫寬結賦予的沉穩大氣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魏碑楷書自撰《湖北工藝學堂的前世今生》
融合多元,彰顯個性。陳明華將魏碑與其他書體、藝術形式相融合,拓展魏碑的風格內涵。他借鑒北魏書法中自然隨性與嚴謹規整相結合的特點,根據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兩種章法布局方式。在較為莊重的作品中,他采用嚴謹規整的章法,使作品顯得端莊肅穆;而在追求自由奔放情感表達的作品中,他打破常規,讓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相互穿插、呼應,形成自然流暢、一氣呵成的藝術效果。同時,他將魏碑的雄渾與隸書的古樸融合,使作品兼具剛健與典雅之韻;借鑒繪畫的構圖、色彩元素,為魏碑增添新的視覺元素。這種多元融合的創作方式,既傳承了北魏書法的古樸雄渾與剛健有力,又融入了個人的情感與創新,展現出獨特的現代審美情趣和特質。
陳明華的魏碑楷書呈現出以下鮮明特質:
古樸雄渾,氣勢磅礴。他的作品中,線條粗壯有力,結構堅實穩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無論是大幅巨制,還是精致小品,都能讓人感受到源自北魏時期的豪邁之氣。例如,他的一些大字作品,筆畫飽滿,氣勢恢宏,仿佛讓人目睹北魏時期屹立于山川之間的雄偉石刻,充滿歷史的厚重感與文化底蘊。
魏碑楷書《龍騰虎躍》聯
靈動自然,蕭散神逸。盡管北魏書法以剛健著稱,但陳明華在創作中巧妙融入靈動元素,使作品充滿生機與活力。他的線條流暢自然,轉折處靈動自如,毫無生硬之感。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顧盼,行與行之間的連貫流暢,讓人感受到自由奔放的氣息。在他的作品中,每個字仿佛都被賦予了生命,在紙上跳躍、舞動,傾訴著書法家內心的情感與思緒。
文氣蘊藉,清新高雅。在古樸雄渾與靈動自然的基礎上,陳明華的書法作品還蘊含著濃郁的文人氣息。他深知書法不僅是筆墨技藝,更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因此,他廣泛涉獵詩詞、哲學和書論,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以增添作品的書卷氣。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讓人在欣賞書法的同時,獲得心靈的啟迪與滋養。
行書:帖學新譯,氣韻生動
陳明華的行書是帖學精神在當代的精彩轉譯,他在取法“二王”的蕭散、蘇軾的跌宕與米芾的靈動等經典譜系中,尋得了獨特的筆法和節奏密碼。
方圓兼備,剛柔并濟。陳明華的行書碑帖融合,方圓兼施,剛柔并濟。他注重筆畫的起承轉合,使線條富有韻律;同時融入魏碑方筆的斬截之勢,強化筆畫的力度與質感。書寫過程中,中鋒、側鋒靈活轉換,筆畫兼具中鋒的圓潤厚重與側鋒的靈動多變。以其行書趙薇《桂子山賦記》石刻作品為例,既以蘇軾的風骨為根基,又通過魏碑筆意的糅合與章法設計,將百年學府的歷史積淀、人文精神凝練于筆墨之間。這件作品不僅是書法技藝的精彩展示,更是一次“以美育人”的文化實踐,堪稱行書創作中“通變” 思想的典范——既深植傳統,又以時代精神激活經典,為高校文化符號的書法表達提供了全新范式。
行書趙薇《桂子山賦記》石刻
疏密得當,錯落有致。陳明華的行書十分注重結構的疏密協調,力求錯落有致。他借鑒魏碑結構的緊密開張與帖學結構的勻稱和諧,使行書結構嚴謹且富有變化。字與字之間大小、長短、寬窄相互穿插,錯落之美油然而生。同時,通過調整筆畫的疏密大小,形成強烈的疏密大小對比視覺效果。比如在他自撰的《三義八僊》十一字聯中,“義”“僊”等字筆畫緊湊,而“兄”“通”等字筆畫舒展,疏密和大小的對比增強了作品的節奏感與韻律感。
行書自撰《三義八仙》聯
虛實相生,氣韻貫通。陳明華的行書章法講究虛實相生,氣韻連貫。在布局時,他巧妙處理空白與筆墨的關系,使作品虛實相應,空白之處與筆墨相互呼應,充滿想象空間。通過字與行之間的顧盼、呼應,作品氣韻流暢,渾然一體。陳明華的行書字勢長短、疏密各異,筆畫映帶與字勢連貫,氣韻清新雅致。
通觀陳明華的書法作品,筆者認為“厚重而不失靈動,雄強而不失雅致”是陳明華始終追求的藝術風格。他致力于打通隸、魏碑楷書、行草的筆法,力求以古為師,做到古為今用、古為我用。
同時,陳明華所具書法藝術之審美特征,與他的為人品格緊密相連。他性情開朗豪邁,重情重義,愛憎分明。在書法藝術領域,他堅守自己的審美標準和藝術追求,對于真正優秀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家,他毫不吝惜贊美之詞;而對于一些浮躁、功利的書法現象和行為,他敢于直言批評。他的這種鮮明態度,不僅體現了他對書法藝術的敬畏之心,也為他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與認可。
陳明華的書法,既是對傳統的深情禮贊,也是對當代審美的積極回應,更是對遺傳學“基因型+環境型=表現型”定律的生動詮釋。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捧卷揮毫氣自華,何曾指望做名家。”盡管他不刻意追求成為名家,但他的天賦基因與所處環境,必將助力他在書法之路上行穩致遠,攀登屬于他自己的藝術高峰。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書法報》社原副總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