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老李到新會各產區的柑園調研了一圈,發現2025年的新會茶枝柑早期掛果量跟去年相當,如無意外,今年也會迎來豐收年。
在供給量保持飛速上漲的今年,市場對新會陳皮的需求卻不見起色。那么核心問題來了:新會陳皮行業在今年將面臨天量供給,市場能承受得住嗎?
觀點一:新會陳皮的“需求端”市場,已發生顛覆性轉變。
在2020年新會陳皮行情大爆發以前,新會地區的茶枝柑主要需求對象為茶商(制作小青柑茶)、藥廠(制作中藥飲片)等B端客戶,以及廣東地區陳皮門店、普通家庭消費者等C端的零售市場,其需求常年不在規模以上,且市場波動幅度大。隨著快消飲料等規模企業的采購需求擴大,行業標準才陸續得以形成,并讓種植端思考農產品的農殘藥殘等種植問題,提高了行業的種植標準。
觀點二:產業“供給端”重心偏移,“非新會”產區天量供給。
2021年后陳皮行情的突飛猛進,新會地區的以外的茶枝柑種植開始大規模擴張,并逐步形成了“區域產業集群”的趨勢,各地開始“分食”陳皮產業鏈的分工,新會的陳皮加工可以外流。
根據老李的非正式統計,廣東省內的新會的周邊產區,如佛山、臺山、肇慶、河源、惠州、韶關等地區掀起的茶枝柑種植熱潮,截至2024年底茶枝柑種植面積已超過10萬畝,且預計2025年后擴種速度仍將維持高位。
除了新會周邊的區域,廣東省以外的茶枝柑產區,也在大規模擴張中。目前,廣西地區是除了廣東以后,茶枝柑種植最多的地區,截止2024年底時保守估計達40萬畝以上;第三大種植區是云南,截止2024年保守估計達15萬畝左右,成本更低;其他地區則有福建等地,但具體面積未明確。此外,江西定南縣2024年新增種植面積2000多畝,地方媒體報道,當地計劃2025年底達1萬畝以上。
觀點三:新會本地小微從業者缺乏“護城河”,將正面迎接沖擊。
在B端上看,外圍非新會地區的茶枝柑供應量已經失控,導致了采購商真假難辨,加上違規成本低,大企業的標準化采購“不敢”與小微從業者合作,同時,C端零售市場對真假新會陳皮不敏感,但對價格非常敏感,所以外地茶枝柑就更容易搶占了這部分市場,從而擠壓本地皮的發展。
總的來說,新會陳皮市場已經進入了“強者恒強”的時間,其原因就是規模化種植戶和陳皮企業,更容易接到外面的“大訂單”。而從B端的規范化、標準化需求,到C端的不斷降級的替代性趨勢,小微從業者不得不說寸步難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