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阿里董事局主席蔡崇信,連續兩次回憶初見馬云時的場景,第一次是在迪拜,他說馬云有種讓人相信他能改變世界的魅力,盡管當時阿里只有18位員工,窩在一間出租屋里工作,但自己還是被深深吸引來,愿意辭掉70萬美元年薪的工作,陪馬云搏一把。
第二次是在前幾天舉辦的“阿里日”上,蔡崇信又補充了一些細節,坦言自己原本并非“十八羅漢”之一,直到有個“羅漢”退出后,馬云才說:“Joe,你來接替吧!”
身為阿里的二號人物蔡崇信一直給人低調務實、喜歡隱于幕后的印象,這段時間為何會頻頻打破沉默,聊起創業往事?
原因或許就藏在馬云的這張照片里。
“阿里日”當天,馬云帶著高管團隊,參觀了在阿里總部1比1復制的創業出租屋,并站在“發展是硬道理”的標語下,興致勃勃地聽著講解。
馬云和蔡崇信的言行,其實都在向外傳達同一個信息,那就是——認清自己的阿里,已做好重歸創業狀態的準備。
大約是兩年前,阿里董事會中的很多人覺得阿里有點跑偏了,需要更換管理團隊。當時,距離張勇變革阿里組織架構,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張勇將阿里拆分成了六大業務集團,六個CEO各管一攤,阿里云、盒馬等也開始了分拆、募資、乃至上市等準備動作。
不久,馬云現身阿里云園區,張勇請馬云喝了杯咖啡,兩人笑容滿面,邊走邊聊,現場氣氛非常輕松愉快。
可誰也沒想到,這是張勇本人最后一次在公開場合露臉。
馬云走后,張勇便接近“神隱”狀態,蔡崇信和吳詠銘分別從張勇手中接過了董事局主席和CEO的職務。據說,馬云原本打算讓蔡崇信和張勇一樣,一肩挑起兩個職務,但后者堅持分權,認為這樣可以責權分明,更有利于阿里的發展。
變革之風,由此吹起。
盡管阿里官方多次否認將取消張勇實施的改革,但阿里確實叫停了阿里云拆分、盒馬募股等張勇留下的“遺產”。
去年,阿里更是開啟了“瘦身計劃”,甩賣了銀泰百貨、大潤發等不賺錢的業務,又拋售了商湯科技、小鵬汽車、B 站、網易云音樂等公司股份,累計套現至少200億元。
這些舉動,在業內看來,無異于從張勇的“分封制”,重歸“集權制”。
集權是為了推進變革,團結隊伍向著新目標進發。蔡崇信表示,電商和“云AI”將成為阿里兩大核心業務,未來3年,阿里將圍繞AI業務投入3800億預算,規模之大超過過去10年之和,也創下民企投資AI的最高紀錄。
這些說明,阿里已All in了AI,加速從一家以零售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轉型為AI驅動的科技公司。
CEO吳泳銘也警告說,隨著AI科技革命的到來,阿里人必須抱著從零開始的心態,像創業公司一樣思考,從中創造機遇,否則面臨的只會是風險。
這也正是馬云參觀創業出租屋、蔡崇信回憶創業故事的深意所在 —— 阿里放棄拆分、募資、上市的短期利益,堅定地朝著轉型發展、二次創業的長期目標前行。
那么,阿里有機會打贏AI時代的這場硬仗嗎?
個人認為,阿里成功的機會很大。
首先,阿里All In AI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擁有通義、百煉、夸克、PAI等應用平臺,及達摩院、研究院、云計算研究中心等基礎研究機構,在內部構成了一套“產學研”的生態。高昂的研發投入,可以通過阿里雄厚的應用生態,實現快速變現或試錯,反過來再推動AI研發不斷朝著更貼近市場化的方向前進。
其次,阿里在AI領域的成果,也得到蘋果和寶馬兩大跨國巨頭的認可。蘋果 AI 有望通過阿里大模型的支持在 iOS 18.6 系統中首次在中國大陸啟用部分功能。寶馬則將把阿里的通義大模型與智能座艙系統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個人助理,為中國市場提供新世代的智慧出行服務。
然而,阿里轉型科技公司的征程并非坦途,外部競爭可謂白熱化。騰訊、字節跳動、百度這些行業巨頭,同樣紛紛加大對AI的投資布局。
騰訊憑借強大的社交生態與技術實力,在人工智能與數字化領域持續深耕;字節跳動依靠創新的算法與內容平臺優勢,迅速拓展科技業務邊界;百度則以深厚的 AI 技術積累,全力沖刺智能駕駛、大模型等前沿賽道。整個科技賽道擠滿了實力強勁的競爭者,競爭趨于白熱化。
而在這片激烈的戰場之外,還有一些 “奇兵” 正悄然崛起,比如 DeepSeek。這類企業專注于科技創新,可能憑借獨特的技術路徑、創新模式,在不經意間顛覆現有的市場格局。畢竟,馬化騰也曾發出感慨——真正能夠擊敗巨頭的公司,往往不會出現在巨頭的視野之中。
作者:9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