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一級演員陳麗俐亮相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獻演折子戲《碧桃花·拷打提牢》《穆桂英·轅門斬子》《白蛇傳·水斗、斷橋》,競逐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碧桃花?拷打提牢》攝像:徐龍德
《穆桂英?轅門斬子》攝像:陳祖德
《白蛇傳?水斗、斷橋》攝像:劉渝嘉
婺劇俗稱“金華戲”,是一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積淀的多聲腔劇種。此次演出的三個折子戲分別展現了亂彈、徽戲和灘簧三種聲腔,并通過音樂、劇情、角色和表演的綜合布局,充分展示陳麗俐的舞臺能力和婺劇的劇種特點。
在“全員能武”的浙江婺劇團,陳麗俐的文戲能力突出——憑借著拿過歌唱比賽大獎的好嗓子和聲樂能力,以及出身戲曲世家的表演領悟力,她對唱腔的把握和人物的塑造有著獨特的優勢。通過婺劇名家陳美蘭的悉心教導和長期舞臺實踐的積淀,陳麗俐的表演風格日趨成熟,婺劇“文戲武做“”武戲文唱“的特色在她的身上也得到更為豐滿地表達。
《碧桃花?拷打提牢》攝像:徐龍德
此次競梅演出中,陳麗俐演繹了三個人物性格和戲劇情緒大相徑庭的角色:《拷打提牢》中溫婉善良又含冤悲憤的洪蘇秀、《轅門斬子》中英姿勃發又聰慧俏皮的穆桂英,以及《白蛇傳》中殺伐果斷又端莊深情的白素貞。三折戲由文入武,陳麗俐的嗓音一直保持明亮清透,在精準展現聲腔特色的前提下,以靈動的表演緊貼角色的性格呈現和情緒變化。
與此同時,婺劇”文武兼備“的特點也通過陳麗俐的表演得到了完美的展現。在享有“天下第一橋”美譽的《斷橋》一折中,陳麗俐飾演的白蛇唱做俱重,一邊與青蛇共同表演輕盈妖媚的“蛇步蛇形”,一邊保持氣息的高度穩定,完成大段或哀婉或激越的演唱。尤其是在大量激烈的快節奏轉場和舞蹈化造型之后,白蛇要快速收攏舞臺情緒,完成以聲帶情、以情動人的文戲收場,在演唱和表演上都極大體現了演員的基本功和控制力。
《白蛇傳?水斗、斷橋》攝像:劉渝嘉
陳麗俐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饋,同樣備受稱道的是整體的舞臺呈現和團隊風貌。《斷橋》中的許仙和青蛇自不用說,與白蛇共同構成了這出戲的黃金三角:梅花獎得主樓勝飾演的許仙,貢獻了爐火純青的“十三跌”,激得場內陣陣驚呼;飾演青蛇的青年演員張瑩臨危受命卻毫不遜色,出色地演繹了一個身手了得又愛憎分明的小青形象。
更令人慨嘆的是,整臺演出的所有配角、龍套演員都精神飽滿、全力以赴:《拷打提牢》中的丑角牢頭婆和牢頭,詼諧接地氣,既平衡了悲苦的戲劇情緒,托舉住主演的情緒轉換,也生動展現了婺劇民間性的一面;《轅門斬子》具備徽戲的大氣穩健,飾演楊延昭、佘太君、八賢王等角色的演員個個唱演俱佳,花臉焦贊、丑角穆瓜則生動亮眼,與機智的穆桂英之間形成喜劇色彩鮮明的舞臺效果;《水斗》一場群戲讓舞臺氣氛達到頂點,浪花群舞、武僧打斗、人龍造型令人目不暇接,叫好聲此起彼伏,同時技藝與劇情又能做到有機結合,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每一片浪花都帶著感情”。
《穆桂英?轅門斬子》攝像:陳祖德
除了舞臺上的表演,當日樂隊的精彩表現,甚至是場刊的細心設計,都引起了觀眾的注意,成為網絡“自來水”傾情稱贊的細節。集體的凝聚團結和細節的嚴謹到位,既是承托主要演員全情投入的堅實基礎,更是讓每一位觀眾備受感動的“滿園春色”。
近年來,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憑借場場精彩的舞臺表現和“全員在線”的拼勁,成為戲曲界的影響力黑馬,為婺劇這個偏安一隅的古老劇種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扎實的口碑。包括陳麗俐在內的優秀婺劇演員層出不窮,毫無疑問并不只是演員個人的能力所及,更是整個劇團自律向上、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
在戲曲創新、戲曲“出圈”奇招迭出的當下,浙江婺劇團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無論是高度嚴格的技藝訓練,還是幾代人貼著戲曲本體傳承創新、不斷打磨的《斷橋》,抑或“才下春晚,就上村晚”的民間土壤意識,都指向一個方向:就是守住劇種特色,完善舞臺呈現。贏得觀眾的“口碑”,贏得真心實意地推薦,是婺劇得以扎實“出圈”的路徑——也是對全面數字化時代重新強調“回歸戲劇本體,回歸表演藝術”的有效詮釋。
作者系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來源:吳筱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