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極具地方色彩的小戲,語言的生活氣息濃厚,曲調優美動人。它源于田間地頭的歌舞,早期以“一旦一丑”的地花鼓形式流傳。不僅能演繹細膩的生活百態,也可呈現波瀾壯闊的經典故事。歷經200余年傳承創新,這門地方藝術從鄉間小戲成功入選為國家級非遺名錄,一起看看湖南花鼓戲。
湖南常德周家店鎮劇場鑼鼓聲響起,吸引了周邊十里八村的戲迷,兩個小時的演出,也讓大家過足了癮。
湖南常德鼎城區周家店鎮村民 陳麗敏:以前小,不懂,跟著爺爺奶奶看,今天感受非常震撼,也很不同。音樂和環境都挺好,下次有機會我也會帶著孩子過來觀看,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杜美霜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她13歲開始接觸花鼓戲,表演善于突出人物內心的矛盾和無奈,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花甲之年她依然活躍在舞臺上,每年參加“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超過百場,還致力于花鼓戲的傳承與普及。
常德花鼓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杜美霜:傳統的東西我們繼承下來,一代一代這樣傳承下來,我覺得貴在堅持。我只要活到100歲,我就會堅持到100歲。
湖南花鼓演唱源于民歌,后逐漸發展為一旦一丑表演的“兩小戲”。它借鑒地方大戲的表演模式,吸收各種藝術因素,最終發展成為獨立的地方戲曲劇種。花鼓戲的音樂曲調基本上屬于曲牌聯綴體,同時又輔以一些板式變化。表演手段豐富多樣,生動活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間歌舞風格。傳統劇目以反映生產勞動、男女愛情、家庭矛盾等民間生活內容為主。
2008年,湖南花鼓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花鼓戲不僅成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符號,還走出了國門。
湖南常德鼎城區花鼓戲保護中心主任 劉阿林:我們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高中,包括大學,我們都進行了一些戲曲文化方面知識的傳承。在我們直播平臺上,差不多有來自八九個國家的粉絲,他們甚至在直播間說,等來中國向我們學習戲曲化妝,他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各地“戲曲+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也得到長足發展,不僅發展了戲曲,更帶動了地方經濟。
湖南常德鼎城區花鼓戲保護中心主任 劉阿林:守正的基礎之上,我們一定要創新,比如唱腔也要進行創新,像一些地方小調把它融入進來,讓它多元化,讓更多的人都能夠接受、喜歡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