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圖書館的講座 孫望皓 攝
文化講座在各地公共圖書館幾乎都有,而真正吸收講座中的知識,并將其應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夢想,帶動家鄉更多人參與閱讀的人又有多少呢?
讀者周大彬算是一個。
十幾年來,從在圖書館聽一場場講座,到走上講臺講了上百場公益講座,到整理筆記并按主題編輯成書,再到回鄉為孩子們舉辦誦讀活動……他用行動踐行著讀者與圖書館的雙向奔赴。
日前,周大彬帶著自己的新書《安家圖書館邊——“浙圖大學”聽講手記》回到家鄉浙江麗水舉辦新書首發活動。他說,當年特意將家安在浙江圖書館邊上,是因為浙圖是他永遠不愿畢業的“大學”。
在“浙圖大學”,
完成聽、說、讀、寫學習閉環
周大彬出生在浙江西南山區的慶元縣黃田鎮雙沈村,20世紀90年代從龍泉師范學校畢業后,曾在慶元的鄉村小學任教,因擅長寫作,先后在慶元縣、麗水市的報社任職,2011年被調到杭州工作。或許是生活環境和節奏的突然改變,初到杭州時,他和許多“懸浮”在都市的異鄉人一樣,遇到了融入城市的困境。他說自己就像一棵樹,從麗水被移栽到杭州,一時間不知道如何生根、長枝。直到接觸到浙江圖書館,才慢慢找到了融入城市的養料。
每個周末,在浙圖講座活動的第一排,總能找到周大彬的身影,一個水杯、一本筆記本是他聽講的標配。10余年下來,他家里的筆記本已經攢了近20本。周大彬說,通過長期聽講,不僅拓寬了他的知識面,而且思維能力、思考方式也得到了提升和改變。
10余年間,周大彬按照浙圖主講老師們的建議,不斷調整閱讀方向,改進學習方法,從以往的憑興趣讀書到側重重讀經典,從過去的淺讀過渡到有選擇地深讀、專讀,他堅持每天早讀半小時,并撰寫閱讀筆記,還將其按不同主題編輯成書,出版了《老爸,去圖書館》《黃田故事——浙南閩北鄉俗》等書。從2014年開始,他堅持以講促學,在浙江省內的學校、圖書館等進行了上百場公益講座,引導更多人走進圖書館、愛上閱讀和寫作。他說,如今他在“浙圖大學”完成了聽、說、讀、寫的學習閉環。
在村里,制造一個讀書的話題
受益于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并受到諸多主講人的感染,周大彬逐漸有了推廣閱讀的使命感,不僅帶動越來越多的“親友團”走進圖書館,還萌生了一個念頭:把浙圖的講堂搬到老家的鄉村。
在村里,周大彬的家族是一個有著100多口人的大家族。他的一個堂兄看到他的微信朋友圈經常發跟讀書有關的內容,就拿出1萬元,希望周大彬能以宗族的名義成立基金,鼓勵宗族里的孩子們多讀書。周大彬說:“這位堂兄是做泥水匠的,當他用粗糙的手把錢遞給我的時候,我想一定得把這件事辦好。”隨后,周大彬找到了在浙圖講座上結識的浙江大學教授林文飛出謀劃策。在林文飛的建議和支持下,周大彬最后決定要讓全村的孩子都受益。他與在杭辦企的幾個老鄉又籌集了一些資金,自2017年開始,每年暑假都利用自己的一周年假時間回到雙沈村,在村文化禮堂為孩子們舉行共讀經典活動。
▲ 周大彬在家鄉的文化禮堂舉辦的誦讀活動 受訪者供圖
“每次的活動有3個固定環節:發紅包、讀《論語》、表彰當年考得好的孩子,外加從杭州邀請老師到村里辦講座。”周大彬說,一次活動并不能一下子就讓村里人愛上讀書,卻能在村里制造一個與讀書有關的話題,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至今,村里的讀書活動已堅持辦了8年,每個來讀書的孩子都能領到100元的紅包。紅包意在有個好彩頭,也蘊含著對孩子們的美好祝愿。此外,村里考上大學的孩子都會在活動中得到表彰,周大彬會請來大學教授、閱讀推廣人為他們頒獎。正是這樣溫暖、充滿人情味的閱讀活動,使村里的孩子們漸漸愛上閱讀。
周大彬希望自己能像一個水管,一頭連接著“浙圖大學”,一頭連接著老家鄉村,把自己獲得的養分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孩子們。
2025年5月12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把浙圖的講堂搬到老家的鄉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