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采訪。
來自江西的90后Kim直言:“父母所謂的勤勞本分,不走捷徑,其實就是被信息差給忽悠瘸了。”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是典型的小鎮做題家,通過17年的拼命刷題,最終考上了人大。
但入學第一天,他就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幾個室友,只有他和另一個室友是裸分考進來的,其他人都是其他途徑考上人大的。
有一個室友是臺球特長生,還有2個是參加夏令營的,還有一個是參加華僑生聯考,400多分就上了他們學校。
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別人卻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讓他深刻意識到:教育就是一場資源爭奪戰,人與人的差距,從父母那一代就已經拉開了。
所以,盡管他的孩子現在3歲不到,他就早早做好了規劃:
他先獲取香港身份,讓孩子未來可以通過華僑生聯考或DSE考試升學,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
而這或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拼爹:第一代人的努力奮斗,可以幫助第二代人增加容錯率。第二代人如果能夠站在第一代人的肩膀上發展,就會極大提高發展的速度。
教育,從來不是孩子個人的奮斗,更多的是家庭資源與父母認知的較量。
01
之前曾看過一個關于“北京海淀男孩”的熱搜。
一群來自985、211院校的研究生在北京建筑院實習,接到了一項任務:在一個虛擬空間里,設計出一個適合年輕人的城市地標。
初步方案出爐后,領導覺得都不太滿意,于是便為他們找來了一個外援——自己12歲的兒子。
一開始,大家都只覺得領導是帶兒子是來玩的。
但沒想到,男孩一開口,就震驚了所有人。
男孩先是夸贊了每個方案的優點,又委婉指出了其中的問題,什么二級分類、城市建模、圖片渲染等專業名詞信手拈來。
言之有物不說,最后還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而男孩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與他從小接觸的家庭教育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他的父親是北京某建筑院的領導,他在海淀區上學。
當同齡的孩子還在為數學題煩惱時,他已經開始參與建模的項目,跟小伙伴做起四合院改造的模擬計劃了。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確實存在不公平。
千徑萬道達彼岸,有人出生就在彼岸。
父母提供的資源,早就在無形中拉開了孩子間的起跑線。
正如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說的:
“像我們這種中產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還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很多農村的孩子根本不可能享受得到,這也決定了我們在學習上能比他們走更多的捷徑。”
就拿他自己來說,父母都是外交官,從小就給他營造了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他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小時候,父母還帶著他游歷了多個國家。
其中積攢下的見識,思考問題的眼界,也是同齡人望塵莫及的程度。
而在他就讀的北京二中,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
他們不僅有豐厚的物質條件,還有充沛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認知體驗。
就像有句話說的:教育這件事,孩子是毛坯房,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
家庭階層和父母肩膀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站立的高度。
父母努力拼搏,為孩子攢下資源,創造環境,孩子才不會落后別人太多。
02
作者鄭雅君曾采訪62位來自清華、復旦的大學生,結果發現這些天賦、智商都差不多的孩子,畢業后人生境遇卻是大不相同。
有的人一畢業就拿到了年薪50萬的offer;
有的人四年,都沒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迷茫下選擇讀研讀博;
有的人更慘,考研失敗、履歷空白、就業困難,只好選擇延畢。
而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人只能自己一點一點試錯,而有人卻背靠父母,一步一個規劃。
就像鄭雅君自己,她年少喪父,母親忙于生計,無人教她規劃,更無人引導。
所以,當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入復旦后,一下子就蒙了,她發覺自己不僅一無所長,還不知道該做什么。
當其他同學按部就班地找工作、升學時,她卻因為焦慮和迷茫,遲遲找不到出路,最后只能選擇延畢。
相比之下,那些父母是大學教授、企業家、高級官員的孩子,卻在父母的指導下,很早就意識到:
清華、北大只是他們要經過的一站而已,出國深造或是創業開公司,才是他們追求的更高舞臺。
所以,他們大學四年每一步都走得明確而堅定。
寒暑假時,許多同學在父母的幫助下,進入哈佛、劍橋等頂尖學校交流、做科研,或去國內500強企業實習。
有規劃的孩子在奔跑,沒規劃的孩子在流浪。
真是應了那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父母越有遠見,越早布局,孩子越能少走彎路。
就像那個被五所世界名校同時錄取的雷子昂,父母雖只是普通的銀行職員,卻為他謀劃深遠:
帶著他游歷國內外很多地方,拓寬他的視野;
發掘、培養他的興趣愛好,尋找他身上可以被放大的優勢;
他希望未來從事生物研究工作,父母就全力支持,并引導他根據各個名校的錄取條件,制定當下努力的方向。
最終,多年如一日地運籌帷幄,成功幫兒子謀劃出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教育家王金戰曾指出,父母要站在孩子未來的角度,為孩子的成長設計,做當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是啊,不同的孩子之間,固然有天賦的差異,但遠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大。
真正的差距,是父母眼界所拉開的鴻溝。
父母目光長遠,胸中有丘壑,孩子才能打開未來世界的窗戶。
03
有博主分享過自己的一個經歷。
在去機場的路上,司機得知他是一名程序員,便興致勃勃地告訴他:
“我兒子也喜歡學計算機,中學開始,就已經在買C語言的書自學了。”
博主笑道:“那敢情好啊,選了一個有前景的職業,孩子自己也喜歡,未來可期。”
司機卻話鋒一轉,說孩子現在學的是藥學。
不是因為學計算機分不夠,而是他覺得學醫會越老越吃香。
“但醫學和藥學是兩碼事呀!”博主很詫異。
司機卻說,因為學醫的分數不夠,所以就想選個離學醫近的專業。
博主很無語,不想再說話,可司機得知他們程序員的畢業生年薪平均12萬,又動了勸兒子轉專業的念頭。
博主只好跟他分析跨專業申研究生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以及可能性。
最后,司機無奈來了一句:那就看他自己造化吧。
短短幾分鐘的對話,讓人沉重不已。
評論區,更是一片共鳴:
有人專業被改,用了十年重考。
有家長替孩子填報志愿,把一本填成私立本科。
這就是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沒錢,而是父母認知狹隘,思維僵化。
父母的認知,往往就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浙江初中生龔正,從小偏科嚴重,成績一直墊底。中考更是只考了450,連一所本地的普通高中都上不了。
身為重點高中老師的媽媽,想讓他讀民辦高中,跟他一番溝通后,卻做出旁人都不看好的另一種選擇:去中專讀感興趣的專業。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中專三年后,龔正打破“中專沒有前途”的偏見,以數學滿分、全省第二的成績,逆襲到浙江理工大學。
正如家庭教育家李茜說的:
“每個孩子的腳踝處都拴著一個橡皮筋,它連接著的,是父母所站的階層。 假設父母認知足夠高,孩子滑落時,它會把孩子拽上去。 但如果父母認知很低,孩子往上爬的時候,它會把孩子拽下來。”
認知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父母突破局限,提升認知,才能給到孩子真正的托舉。
04
一位作家曾對兒子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段話何嘗不適用于父母本身呢?
你的學識、你的眼界、你的認知,你創造的條件,都是在給孩子的人生做加法。
知識拓寬眼界,眼界決定認知,認知影響一生,人生的差距便由此悄然拉開。
所以啊,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要做的不是往死里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里折騰自己。
讓自己積累足夠的資源,不斷提升自己的規劃能力,刷新自己的認知,我們才有資格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助力孩子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