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擁堵的十字路口,誰才是鄙視鏈的頂端?
不是開寶馬、奧迪的豪車車主,而是騎著小電驢的人。
他們在車流中自由穿梭,松弛中帶著帥氣,精致中透著隨意,他們遵守交通規則,卻還能瀟灑不羈。
這讓很多人不禁感嘆:“開奧迪不如騎雅迪,坐寶馬不如蹬愛瑪!”
2024年,全國兩輪電動車保有量突破3.5億輛,每4個中國人就擁有一輛小電驢。
曾幾何時,這種被貼上“土味”“不安全”標簽的代步工具,如今卻成了大多數人離不開的出行搭子。
從北上廣的CBD白領,到縣城小鎮的社畜青年,小電驢憑什么逆襲成為國民頂流?
中國的第一輛電動自行車,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永久自行車廠,名為DX130。
雖然多了電瓶,但它的速度并不比自行車更快,而且外形笨重,價格昂貴,所以8年只生產了4.5萬輛。
直到1995年,清華大學研發出輪轂電機技術,把時速和電池續航做了大幅提升,電動車才得以量產。
但在當時,人們出行的代步工具主要依靠自行車和摩托車,電動車夾在中間,地位有些尷尬。
轉折出現在2000年,全國各地禁摩令”的實施,讓摩托車瞬間退出歷史舞臺,電動車隨即取而代之。
政策的變化,讓小電驢很快走上了高光時刻。
從2001年到2004年,短短3年時間,電動車產量整整翻了7倍,達到每年400萬輛。
眾多廠商紛紛瞄準這塊蛋糕,雅迪、臺鈴、小刀等品牌先后入局,市場競爭隨之變得激烈起來。
2005年,新日電動車率先啟用明星代言,成龍的廣告在各大電視臺滾動播出,年銷量直接拉高到120萬輛。
愛瑪隨后拿出3000萬簽約周杰倫,廣告語“愛,就馬上行動”風靡大街小巷,到2010年,愛瑪的年銷量突破200萬輛,成為行業第一。
此時,除了價格和性能之外,明星代言所產生的品牌效應,也是電動車行業競爭的另一關鍵因素。
電動車也從代步工具蛻變為追趕潮流的符號。
2012年,全國電動車廠家已達2000多家,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雅迪率先在2016年打響價格戰第一槍,降價30%,銷量直接沖到400萬輛,甩出愛瑪等其他品牌幾條街。
此后持續6年的價格戰,讓電動車行業完成了大洗牌,2022年,全國電動車廠商只剩下頭部的50多家。
雅迪憑借全國2.8萬個門店、年銷量1300萬輛的實力,成為行業一哥,愛瑪緊隨其后,新日風光不再,小刀、臺鈴等品牌瓜分了剩余的市場份額。
到2024年,全國電動兩輪車總銷量已達4950萬輛,保有量突破3.5億輛,普及程度遠遠高于機動車。
電動車的逆襲,是政策、技術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完美結合。
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高效率,誰讓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誰就是頂流。
如今,在上海、濟南等城市,每天早晚高峰的十字路口,都能看到浩浩蕩蕩的“電驢大軍”,一個紅綠燈通行的電動車數量,加起來比一個村的人還多。
之所以小電驢能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方便、靈活,為打工人節省了通勤時間。
小電驢體積小巧,可以在擁堵的道路上隨時見縫插針。
不用在地鐵站排隊,不會被困在堵車的長龍,更不必苦苦尋找停車位。尤其是5公里以內的短途出行,小電驢的速度優勢可以超過絕大多數交通工具。
眾多網友表示:“自從買了小電驢之后,不僅早上能多睡20分鐘,還能順路買好早餐,通勤從折磨變成了享受。”
其次是價格親民,使用成本低。
普通的小電驢價格大多在1000元到4000元之間,是汽車的幾十分之一,后續也不用交保險、不用花錢保養。
即使是月薪3000元的大學畢業生,也能輕松實現“提車自由”,全款拿下毫無壓力。
有網友算過一筆賬,汽車每個月光加油都至少要700元,而電動車充電成本還不到一杯奶茶錢,一年省出的錢,夠給孩子報好幾個月的補習班。
輕松、無壓力還省錢,這種消費模式與現在人們“能省則省”的生活觀念不謀而合,也讓小電驢成為下沉市場必不可少的性價比單品。
此外,騎小電驢也是另一種自由生活的方式。
在抖音,“#騎著小電驢去兜風”的話題播放量超200億次,小紅書上相關筆記點贊量也超百萬。
有了一輛小電驢,都市里的年輕人可以馱著好友說走就走,到小巷子吃美食,去江邊看日落。
寶媽在周末可以帶著孩子去郊外踏青,后座加個軟墊,比坐車更舒服;
有個女孩在視頻里評論:“我感覺坐男朋友的小電驢,比汽車開心多了!”
小電驢不僅拓展了都市人的生活半徑,更為沉悶的日常增添了幾分灑脫和煙火氣。
從提高通勤效率到增加生活幸福感,小電驢已經不僅僅是代步工具,更成為人們日常離不開的伙伴。
它承載了打工人的生計,主婦買菜、接娃的瑣碎,還有年輕人的浪漫,在鋼鐵森林中輕盈穿梭。每一個飛馳的車輪,都是對自由與夢想的追逐和向往。
小電驢雖然有諸多優點,但在全民普及的背后,卻一直暗藏著危機和隱患。
在道路安全層面,狂飆的小電驢如同馬路上的“隱形殺手”。
根據統計,2019年因騎行電動車死亡的人數高達8639人,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鮮活的生命在車輪下喪生。
深圳交警指出,70%的電動車交通事故都因騎手不遵守交通規則引發,闖紅燈、逆行、占據機動車道、不佩戴頭盔等行為,都讓小電驢成為道路安全的“高危角色”。
除此之外,違規充電和劣質鋰電池也是消防安全中的“定時炸彈”。
2023年,電動車引發的火災事故高達2萬多起,其中80%都因違規充電導致。飛線充電、電池過充、改裝電池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北京通州一小區業主把電動車放在室內充電,深夜鋰電池爆燃,導致5人死亡;上海一小區樓道電動車充電起火,路過的老夫妻全身大面積燒傷。
這些慘痛事件都在提醒人們,為小電驢充電必須遵守安全規范,不能抱有一絲僥幸心理。
針對“車輛亂行、電池亂充”的一系列亂象,全國各地也紛紛出臺措施,積極尋求破解之道。
深圳交警利用電子眼自動抓拍未戴頭盔的行為,結合道路執勤和短信提醒,讓頭盔的佩戴率從不到40%提升到95%。
杭州利用數字車載監管平臺,實時監控電動車的超速和闖紅燈行為,提高了交警執法的精準度,重點區域電動車事故率下降了35%。
與此同時,行業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也為電動車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
2024年,國家接連出臺相關法規,大力整治電動車行業。
比如《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專門將電動車的整車重量和最高時速做出強制規范,從生產源頭做好管控。
去年11月實施的《電動自行車電氣安全要求修改單》,規定電池必須加裝過充保護裝置,統一充電器接口標準,把“萬能充”等不安全的產品統統淘汰。
這一系列組合拳,如同一把安全標尺,倒逼企業不斷升級革新,讓整個行業朝著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
而歸根結底,還是要增強全民安全意識,才能讓安全出行的防線筑得更加牢固。
從老土代步工具到國民出行頂流,小電驢改寫了城市生活的方式。
不是寶馬買不起,而是小電驢更有性價比。
但最高的性價比永遠是安全。
當每個人都能帶好頭盔、文明駕駛,小電驢才能真正跑得更自由、更安心。
讓每一次出發,都能平安抵達。
作者:橘子皮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