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浪之上突降冰雹,北京遭遇強對流暴擊
5月13日,華北平原迎來一場熱到極致后突變臉的天氣事件。當日下午,陽光毫不留情地炙烤著大地,京津冀、河南等陸續進入高溫狀態,北京市區氣溫迅速躍升至32℃以上,河南部分地區更是沖破40℃大關,整個區域處于明顯的干熱氣團控制下,熱浪滾滾。
就在這悶熱的氛圍中,很多人可能以為最糟的情況也不過是汗如雨下,卻沒想到接下來迎來的不是降溫的小雨,而是一場“砸冰彈”的突襲。從傍晚起,北京市石景山、海淀、門頭溝、西城、東城、朝陽等地相繼遭遇短時強風、急雨和密集冰雹,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雷電頻閃,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根據市民拍攝到的視頻,冰雹密集而猛烈,石景山區域的最大冰雹直徑突破了5厘米,堪比一個鴨蛋;海淀也有直徑超過2厘米的冰雹,不少比鴿子蛋還要大。這不是夸張,而是真實記錄——從網友曬出的車頂坑洼照片中就能看出,這波冰雹不僅大而且重,瞬間就能把車輛砸出明顯凹陷,更別提對行人和植物的威脅。很多人坦言,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親眼目睹鴨蛋大的冰雹,直呼“這不是天氣,是災難片”。
這次冰雹的突然爆發,其實早有跡象。當日下午,高溫天氣下積蓄的大量不穩定能量與來自蒙古高原的冷渦相遇,就像熱鍋里突然滴進一滴涼水,不僅是“嗞啦”一聲,而是直接炸開鍋。雷達圖上快速形成的深紫色回波區域清晰表明,強對流正在劇烈發展,反射率因子一度沖到70dBZ以上,預示著冰雹、暴雨、雷暴等劇烈天氣將強勢登陸北京城。
二、冰雹不是冬天的專屬,30多度也能“下冰”
很多人看到這種天氣突變后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很熱嗎?怎么還能“下冰”?30多度的高溫天怎么可能和冰雹扯上關系?事實上,這正是冰雹最容易出現的典型氣象環境之一。與人們想象中“冰雹應該是冬天”的認知不同,冰雹是夏半年強對流天氣中的常客,尤其出現在春末夏初、高空冷暖空氣劇烈碰撞之時。
首先,我們要明白:冰雹是由強對流云團內部的劇烈上升氣流托舉著水滴在高空反復凍結形成的。在地面氣溫很高的情況下,熱空氣快速上升的能力極強,形成強烈的垂直對流運動,這是冰雹形成的先決條件之一。與此同時,如果高空存在較冷的空氣——如這次的蒙古冷渦所帶來的冷空氣——就能提供凍結的溫度環境。
簡言之:下雪需要從地面到高空都偏冷;而冰雹只需要高空夠冷、對流夠強,地面熱反而是一種助推器。5月13日,北京地面超過32℃,而高空溫度遠低于0℃,垂直溫差非常大。這樣的環境就容易出現“強上升氣流+高空冷源”聯手造冰的局面。
從雷達回波圖來看,當時北京上空形成了明顯的深紫色、局地甚至泛白的高強度回波,說明冰雹云團中的冰粒數量密集、粒徑巨大,不斷在云中翻滾增長,最后重力大到無法再被氣流托住時,便如雨點般墜落下來,完成一次“高空造冰—低空砸冰”的天氣循環。
三、鴿子蛋不是極限,冰雹傷人不是玩笑
在這波冰雹事件中,不少市民驚呼第一次見到這么大的冰雹。其實,直徑超過2厘米的冰雹在氣象學上已經被認定為嚴重冰雹,具備顯著破壞性。這次北京部分地區出現5厘米甚至更大直徑的冰雹,其殺傷力不容低估。
冰雹說到底,就是一塊塊從幾千米高空墜下的實心冰塊。有棱有角、形狀不規則的冰雹落地時速度極快,能輕易打破玻璃、砸凹車頂、毀壞莊稼,甚至對行人構成人身威脅。尤其是5厘米以上的冰雹,沖擊力堪比高空拋物。如果砸中頭部、肩膀等身體部位,輕則皮肉損傷,重則可能導致骨折、腦震蕩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所以,面對這種強對流天氣,我們該怎么辦?首先最重要的,是早知早防。氣象臺往往會提前發布雷暴大風、冰雹等預警信息,我們要養成查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及時獲取權威發布,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其次,在戶外時一旦發現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應立即尋找安全躲避場所。切忌在樹下、電線桿下停留,也不要在空曠地帶逗留。若在駕車途中遇冰雹,應盡量駛入有遮擋的停車棚、加油站等安全區域,不要強行沖入冰雹雨帶。家里如有陽臺窗戶、玻璃天窗,應在強對流到來前關閉或加固。
農業生產方面,建議提前對大棚進行防護加固,或通過天氣監控手段實現“短時回避”,盡量降低損失。目前仍處在春夏交替階段,是強對流天氣活躍期。冰雹、短時強降水、大風、雷電等天氣現象可能在一小時之內快速發展、快速影響。希望廣大市民重視“熱天也能下冰”的事實,別再輕視這類天氣現象,提升防災避險意識,做到防患于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