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氣溫回升,梨樹縣林海鎮的田野熱鬧非凡,處處是繁忙而有序的春耕景象。幾臺新型多功能免耕播種機在廣袤的大地里來回穿梭,秸稈處理、深松、整地、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一氣呵成,奏響了一曲充滿希望的春耕樂章。
(梨樹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款新機器太給力了!以前春耕,好幾道工序得分開干,費時費力。現在一臺機器全搞定,效率提高了好幾倍,而且播下的種子間距均勻、深淺一致,出苗率肯定低不了。”正在田間查看播種情況的種糧大戶李大叔興奮地說道,言語間滿是對新機器的認可和對豐收的期待 。
今年,梨樹縣對新型免耕播種機進行了全方位優化提升。“從播種深度的精準控制,到播量的科學設定,再到用肥量的合理調配,每一項工作都力求達到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這不僅能提高種子的出苗率,還有助于節肥增效,保護黑土地的生態環境。”深耕農技推廣一線近40年的王貴滿見證并推動了“梨樹模式”的發展。
“梨樹模式”以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技術為核心,讓秸稈還田給黑土地“蓋被子”,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據中國農業大學研究表明,“梨樹模式”平均可以降低風蝕90%以上,減少地表徑流60%以上。在東北風沙干旱區和坡耕地、漫崗地,“梨樹模式”抑制農田水土流失作用尤為明顯。
與此同時,由于大量秸稈還田,“梨樹模式”下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明顯提升,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得到提高,實現了農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連續10年采用“梨樹模式”后,土壤中的蚯蚓可增加6—7倍,有機質含量從原來的1.8%提高到2.3%。
如今,“梨樹模式”已“進化”出4種“基礎款”耕作模式,還配上了“秸稈科學離田”“糞肥堆漚還田”“雙保全統”,實現了種養循環、規模經營的“4+3模式”,讓土地越種越“滋潤”。目前,當地建立了穩定的縣級梨樹模式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單元45個、開展了縣鄉村三級書記抓糧食單產提升示范方建設等舉措,進一步促進了黑土地保護配套技術的優化集成。在農機裝備上,繼續完善和擴大應用高性能免耕播種機、秸稈歸行機、條耕整地機,成功研發出最新一代滿足“梨樹模式”一次進地完成12道工序的多功能免耕播種機。
來源:彩練新聞
作者:畢瑋琳
責編:金馨鑫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